2018/07/16 14:58 品途商业评论
在《三体·死神永生》中,人类为了监视三体人,用核力量把云天明的大脑发射到了太空当中,认为三体人会因此拦截下来,然后带回三体星球。这样,云天明的大脑就能监视三体人的一举一动。
结果火箭发射出现意外,云天明的大脑流落在了太空,飘来飘去,飘来飘去……虽然还是被三体人捡到了,可这会儿已经跟地球人的监视没什么关系了。
由此可见,发射个大脑跟外星人交流交流,好像也不只是科学家能想到的事,作家也能。
事实上,类似大脑旅行的发射任务人类其实早已经涉足,比如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上面携带的音乐光盘、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探测器上面画的太阳系以及男人女人的形象等,都寄托了人类寻找外形文明的美好愿景。
但这毕竟是一种被动的寻找,期望别人能发现自己然后进行主动回访。而且,这种简单的图像、声音并不具备主动操作性,这也就令它除了传递信息之外的价值大打折扣。那么,都人工智能时代了,我们能不能发射点儿高科技的东西呢?
还真有。比如IBM前两天就搞了个人工智能的大新闻:它给空间站发射去了一个AI大脑。
最近上天的AI大脑,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
在太空中执行任务的人工智能电影里有很多,比如《太空漫游2001》、《禁忌星球》等,但现实当中,即便是发射到空间站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却也几乎闻所未闻。IBM这次发射的“西蒙”算是头一遭。
西蒙是由IBM提供技术,空中客车公司和德国航空航天中心的空间管理部门共同研发。它是一个球形机器人,也就5公斤重,外加一个8英寸的显示屏和人工智能大脑。不知道为什么,听到是个球形机器人,第一反应是很萌,事实上它确实比较萌……
那么,这个萌萌的机器人都能干点儿啥?
西蒙装有摄像头和麦克风,从而可以实现对宇航员的面部和声音进行识别,并且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还可以点头(在空间站悬浮式点头想象起来好像有点点奇怪……)。同时,为了能够随叫随到,它内部安装了14个风扇,哪里有需要,风扇立马开动,它就顺势飞走。
而在实际的工作中,西蒙也能帮助接受宇航员的指令在电子屏幕上完成图片、视频、文字等显示工作,从而指引宇航员完成作业。
所以,通过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来跟宇航员进行语音交互,这实际上是相当于给宇航员添加了一个智能助手。多一个“人”来保障空间站工作的运行,也就相对减轻了宇航员的压力。
这个大脑还仅仅是个初步计划,主要用来做个实验。未来进展顺利的话,研究人员还准备个它再安个胳膊、腿儿啊之类的,智能的大脑再加上灵活的四肢,空间站的工作效率相比会更高。
而相对于探索太空甚至是遥远的星系这一伟大的事业而言,向近地轨道发射个智能大脑也仅仅是个开始。技术成熟的未来,人工智能一定会被广泛应用到太空探测事业的边边角角。这里不妨让我们开几个脑洞,猜想一下拥有了人工智能大脑的太空事业将会是怎么样的。
猜想一:太空探测器的一双慧眼
人工智能大脑最贴近实际的应用,应该用于空间探测器了。
目前空间探测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数据问题。无论是火星探测器、旅行者号还是先驱者号系列,其前往到一个位置的星球或宇宙空间的时候,往往都是大量地啪啪啪一顿乱拍。这种图像搜集方式在初次探测的时候由于信息的缺乏,对数据的分析和整理会很有用处。但在图像搜集工作进入到一个相对成熟阶段,再拍那么多雷同的照片就有点浪费资源了。目前在NASA的资料库,存放着大量连看都来不及看到的图像资料,这些很多都没有实质性意义。
另一个则是传输问题。即便是近在咫尺的火星,其通过无线将资料传输到地球上也需要20分钟左右,更不要提涉及到太阳系深处甚至宇宙深处的资料传输了。再加上探测器对搜集的资料不加分析地眉毛胡子一把抓,一方面会拖慢数据的传输速度,另一方面也会加重地面工作人员的资料整理负担。
如果给这些探测器都装上一个AI大脑,情况就不一样了。
首先,经过大量的学习,探测器将可以在进行资料搜集之前主动地将有效信息筛选出来,避免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其筛选过的有效信息,在探测器终端就可以得到分析处理,得出结论。这样一来,就完美地解决了目前探测器在数据处理方面的痛点。
探测器传回的资料既精简,又具有高度的使用价值,地球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将大大减轻,整个太空探测工作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高效。
另一方面,有了人工智能探测器,人类就不一定非要亲自登上外星球才能获得可信的研究资料了。毕竟外星环境复杂且未知,人工智能机器人让这一探索过程变得更安全。虽然人类登上了月球,但在成功登陆之前,谁都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的。应对可能的风险,人工智能比人类更合适。
事实上,NASA早已经把人工智能部署在太空探测计划上。目前在对火星的研究上,其已经采用了智能分析技术,来实现更有效率的探测工作。比如“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它就有一个自动瞄准系统,可以引导相机和激光器对准其分析过后认为值得研究的对象。
有了这样的一双慧眼,探测器们的工作可就顺利多了。
猜想二:解析外星语言,打破交流障碍
人类孜孜不倦地探索外太空,到底是为了什么?
智慧生命。
以现在人类所能到达的太空边界,要想找到地外智慧生命,这辈子可能是没希望了。但希望还是要有的。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有一天我们找到了地外生命,那么,然后呢?
你能听懂它说的话吗?
相信很多读者朋友都看过《降临》这一部电影。如果没看过,我给你讲一遍。《降临》主要讲述了一个人类破解外星人语言文字的故事。对,就是这么简单。电影中外星人的文字是一个开口大圆,其枝杈细节的不同则代表不同的含义。女主人公为了破解外星人的文字,进行了长期的工作,一个字一个字地比对,然后确认……而在这个过程中,外星人的母星则正在遭受着来自天外力量的威胁。
因为外语学得慢,可能会毁了一个星球……将来人类找到外星人的时候,如果语言交流出现了问题,可能情况会变得比较麻烦。
这个时候,人工智能大脑就显出自己的优势了。坐着火箭去外星人的宇宙战舰里,跟外星人交流几句之后,迅速地以深度学习的方式理解其意思,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一门外星语言。也不至于跟《降临》那样,一张一张地比对字符的不同之处,还可能会出现错误……
而且,用人工智能去外星人的舰艇里去交流学习,较为安全一点嘛。万一一言不合,大不了损失个机器人,人类还能借此准备准备。
当然,也不一定非得外星人兵临城下才去主动学习语言,在未来的星际旅行当中,这样一个语言学习利器还确实是一个必备品。
当然,这里可能存在的问题就是,外星人的语言文字的逻辑可能和我们地球人是不一样的,如何面对这个未知的可能,也需要科学家们多多努力了。
猜想三:星际旅行与大逃亡
还记得三体中最后时刻太阳系被二维化的场景吗?那么,如果有一天,人类真的引发了更高级宇宙文明的打击,难道就只能眼睁睁地坐地等死吗?
能在最后时刻救我们一命的,可能还是人工智能。
2016年,霍金联合互联网投资人尤里·米尔纳启动了听起来相当疯狂的“突破摄星”计划,试图通过开发数千个邮票大小的纳米小型飞船,以五分之一光速飞到离我们最近的恒星系,执行探测任务,以此来看一看,那最近的半人马阿尔法星座是不是也存在智慧生命。
姑且不论其动力、芯片、光帆、材料等一系列技术问题,一套人工智能系统肯定是必不可少的。
简单来说就是,纳米飞船往哪儿飞,怎么飞。因为其目标是找到恒星系里面的行星,那么如何独立地从星系中找出行星是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毕竟几十年飞过去了,问一句“这是行星不是”传给地球花个几十年,地球花个几十年回复个“是”也就值了;万一问错了,那就尴尬了。
另外一点,如果认准了这是一个行星,那么什么时候减速、应该飞到怎样的一条近地轨道、怎样选择落地时机等问题也需要解决。落到地之后,对星球环境的探测分析,比如大气、液态水、土壤成分、植被覆盖等,都是判断星球是否适合人类居住的重要问题。
那么,显然没有什么能比AI更擅长做这一切了。等以后无论是人类主动进行星际旅行,还是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进行星际逃亡,AI将可以迅速找到正确的航向并飞向最合适的生命驻扎点。
当然,以上也仅仅是我们的猜想而已,其中有的已经投入到热火朝天的探索太空事业当中,而有的则仍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成熟方可再进一步。无论如何,人类对宇宙孩子般的好奇不会改变,深入宇宙内部的脚步不会停歇。这样美丽而伟大的梦想要想实现,人工智能无疑将会是最得力的帮手。
榜单收录、高管收录、融资收录、活动收录可发送邮件至news#citmt.cn(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