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2 17:36 科技讯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从2000年开始,人工智能企业激增,当前已有13000多家,AI巨头也早已开始了布局,年收入破万亿的平安集团每年都会拿出营业额的1%用于科技投入。
但来到AI的下半场,我们必须回归理性。人工智能有没有真正实现降本增效?所投融资是否已经超出其实际价值?技术到底能不能落地?目前,AI行业的发展面临三大挑战:技术很难与场景结合、单一性的技术无法解决客户的需求、人工智能的价值体现不足。
如何破局AI困境,很多企业都在谈中台。平安理解的“AI业务中台”即“下接算法能力,对上赋能业务场景和应用”,并且可复制、可定制,能够包容更多的合作伙伴在里面做专长的事情,来支撑对内和对外的专业公司的业务,成就整个行业的中台策略,达成互助共赢。
平安作为综合金融集团,上层具备很多业务场景,包括大金融的资产和医疗健康的资产,下面会有更多支柱来实现上层逻辑,包括金融、医疗、汽车、房产和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圈,这就决定了其在做业务创新、孵化时,自己总会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自用之后发现确实是可用、可复制的,才会拿出去发挥其规模化效应。而实现规模化效应需要依靠平安的底层基建,即平安云、区块链、人工智能。
一是云。平安云应用规模最大、最广的领域是在金融业务,受到一行两会的监管,安全性、稳定性和保障性是有严格要求的。
二是区块链。区块链的技术在综合金融场景当中应用广泛,包括香港的金管局、天津的口岸等,这些都是站在业务背后的隐形脉络。
三是人工智能,这里分为两类。在认知类,平安银行的刷脸取款应用、智慧楼宇管理、考试报名与核验、电子社保卡的生物识别等都很好地实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在预测和决策类,快速定点勘查、智能闪赔、极速贷款、智能客服等都可以依靠机器人达成。
平安希望,在人工智能领域,所有的技术、算法、能力能够真正融合,通过开放的合作,为业务提供可量化的价值。所有的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要以人为本,真正帮助企业做到降本增效。
榜单收录、高管收录、融资收录、活动收录可发送邮件至news#citmt.cn(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