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9 09:45 品途商业评论
编辑 | 于斌
出品 | 于见(ID:mpyujian)
最近,一直活在“上市传闻”中的房多多终于要准备上市了。10月9日,深圳市房多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招股书,拟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计划交易代码为“DUO”。
10月24日,房多多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招股说明书1号补充文件。根据最新的招股书显示,房多多计划于11月1日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通过首次公开募股(IPO)募集最多1.5亿美元资金,用于增强研发能力,投资于技术、销售、营销和品牌推广、营运资本、以及包括为补充业务、资产和技术进行的潜在投资和收购等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如果不出意外,房多多的“被”上市之路将在几天之后的11月画上句号,房多多也有望成为中国产业互联网SaaS(软件即服务)第一股。
大约5年前,曾经在万科身居要职的肖莉突然宣布加入房多多,并公开表示自己的加入是为了帮助房多多上市。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房多多的上市传闻就开始隔三岔五地被爆料。但由于近几年房地产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本身的一些原因,房多多的上市之路一直未能成行。更糟糕的是,从2015年的C轮融资后,在长达4年多的时间里,房多多再也没有新的融资进账了。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房多多对资金的渴望从来不加掩饰。
如果此次上市能够成功,这无疑将帮助房多多募集资金,解决“燃眉之急”。不过,房多多能否顺利“圆梦”还有待时间验证,因为从它此次递交的招股书中我们还是能看到暴露出来的不少问题。
房多多连亏六年终盈利,但多项数据存疑
房多多成立于2011年10月10日,从成立到2016年,房多多的亏损也持续了六年。根据招股书显示,2016年房多多营收为14.76亿,2017年营收17.09亿元,2018年为22.82亿元,2019年上半年此数据为16.04亿元。
可见,近几年房多多的营收数据在逐步增长,根据2019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今年全年营收有望超过2018年。不过与营收的持续增长不同,在净利润表现方面,2011年至2016年房多多一直在亏损中,直到2017年这样的局面才有所改善。根据招股书显示,2016年房多多的净利润为-3.32亿元,到了2017年,房多多终于扭亏为盈,实现盈利65万元,2018年则进一步盈利至1.04亿元,2019年上半年盈利1亿元,相比2018年同期的3763万元增幅达到了166.6%。
对于为何能在连亏六年后实现盈利并保持大幅增长,房多多表示是由于公司的创新计划和其他增值服务部分收入的增加,主要有销售激励收入、特许经营收入、金融服务收入、贷款便利服务收入以及向注册代理人和市场参与者提供的其他增值服务收入。
不过较为反常的是,在招股书中显示,2016-2018年,创新计划和其他增值服务收入分别只有0.5亿元、1.47亿元和2.48亿元,今年上半年该数据为0.67亿元,与去年同期的1.17亿元相比,几近腰斩。很显然,创新计划和增值服务的收入增长并不足以让房多多“扭亏转盈”。
正是出于对创新计划和其他增值服务收入部分的稳定盈利能力的不确定,不少业内人士对房多多的后续盈利表达了质疑,房多多也承认了此项担忧,在其招股书中提到,“我们自2011年至2016年成立时发生净亏损,2016年曾净亏损人民币3.321亿元。我们最近的增长和盈利能力主要受到市场交易量增长的推动以及我们的创新计划和其他增值服务业务。我们可能无法继续增长或维持历史增长率或盈利能力”。
不仅是对持续盈利能力的质疑,对盈利数据真实性的质疑声也不断涌现。2017年被认为是房多多盈利的关键之年,在这一年,房多多终结了连续六年的亏损局面成功实现盈利,但是当年的盈利数据被指是通过“裁掉一半员工”才得以获得的“虚假繁荣”。
根据招股书显示,2016年房多多净亏损为3.32亿元,2017年转为盈利65万元,2018年持续盈利至1.04亿元,2019年上半年盈利更达1亿元。有媒体梳理发现,房多多盈利的转折与大规模的裁员不无关系。
招股书中提到,房多多2016年-2018年的营收数据分别为14.76亿、17.09亿元,、22.82亿元,净利润分别是-3.32亿元、65万、1.04亿,同期对应的销售和市场费用、产品研发费用、一般及行政费用分别高达5.92亿元、3.86亿元、4.07亿元。
在这三组数据中,除了营收和净利润逐年增长以外,在被称为盈利转折点的2017年,销售和市场费用等“三费”减少了2个多亿,同比2016年降幅达到35%,这也就意味着,“三费”的下调是促成房多多转亏为盈的关键一步。
而在这三费的组成中,2016年-2018年产品研发费用的变化并不大,分别是1.8亿元、1.9亿元、2.0亿,销售和市场费用所占比例不高,并不是三费下调的大头,而一般及行政费用的下降则极为明显,这一科目的费用在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别为3.11亿元、1.56亿元、1.45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在2017年,该费用直接下降了一半。
通常来说,一般及行政费用主要包括支付给公司雇员的工资、福利以及公司运营的日常开支。这一部分费用的大幅下降,很难让人不去联想房多多大规模裁员的“传闻”。
房多多近几年的员工数量的变化也验证了这一观点。根据招股书显示,2016年底、2017年底、2018年底,房多多的员工数分别为2754人、1402人和1353人。可以很明显看出,2017年房多多的员工数减少了将近一半。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人说房多多的“盈利”靠的是裁掉半数员工得来的。
多次转型失利,“SaaS”或是个伪命题
对企业来说,没有“护城河”是非常致命的。成立于2011年的房多多,苦熬了八年,但似乎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护城河”。
2011年,中国楼市进入“黄金时代”,房地产是个大蛋糕,涉及到房地产的各个分支端口都在伺机而动,地产电商房多多也在此时应运而生。创立初期,房多多走的是B2B的模式,从开发商拿项目然后分给二手门店销售。彼时房产市场以卖方为主导,手握庞大的中介门店、经纪人资源的房多多无疑成为“当红辣子鸡”。
2012年、2013年,房多多的发展进入加速赛道,平台交易额在一年内从40亿涨到400亿,翻了十倍。到了2014年,地产进入调整年,一系列的调控政策让市场逐渐下行,此时,中介掌握着庞大的有购房需求的客户资源,房多多作为开发商与中介之间的“桥梁”,自然受到了开发商的热捧,房多多也迎来了企业生涯的高潮。这一年,房多多平台交易额高达2000亿元,并获得了5250万美元的B轮融资,同年,前万科高管肖莉的高调加入也让房多多赚足了眼球,似乎“互联网+地产”这条路前途一片光明。
2015年,房多多获得了C轮融资2.23亿美元,也是截至目前为止它的最后一次融资,彼时房多多的估值已经达到10亿美元。但是房地产市场“下行”的情况并没有改善,房多多开始选择进军地产金融服务,寻求新的营收增长点。
但在2016年,住建部、发改委等七个部门联合发出的一份文件,直接击碎了房多多的地产金融梦。根据发文要求,中介机构被禁止提供或与其他机构合作提供首付贷等违法违规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电商团购费也被明令禁止。这无疑是给了房多多“当头一棒”。
“地产+金融”这条路走不通了,房多多开始将目光投向二手房市场,并推出了二手房“直买直卖”的模式。所谓“直买直卖”模式,其实就是让买卖双方直接约看房,直接谈价格,房多多作为媒介平台只收取2999元的服务费和“0.3%×房价”的交易保障费,这与中介动辄2到3个点的收费标准相比,确实很便宜。
明码标价、去中介化避免了中介“吃差价”的情况,但房产交易和在电商上做买卖不同,房产交易是高额、低频的行为,房多多的“降价”无疑将自己置于了“薄利但无法多销”的境地。另外,房产交易中涉及的各个环节、法律责任、专业知识等都需要房产中介这样的专业机构的参与与协助,单纯靠买卖双方的单线沟通显示是行不通的。
而且,将房源放在平台售卖,原本可以委托给中介的咨询、看房服务被强压到了卖方身上,对于卖方来说,增加了更多繁杂的环节,而后续资格审核、产权过户、契税缴纳等环节也让卖方独立销售房源成为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事实也证明,房多多的去中介化革命并不奏效,还反过来革了房多多自己的命,从那时起,房多多的命运开始急转直下。从“直买直卖”的失利后,在随后的三年内,房多多如“失声”一般消失在公共视野,房多多创始人段毅也不再出席公开活动。
直到今年的3月6日, 一场“趋势与掘金-行业流动性紧缩下的房地产服务新机遇”的峰会在深圳举行,房多多再次活跃在大众视野。
在会上,段毅做出了“9个坚持,3个承诺”,承诺做独立平台,不自雇一个经纪人,不开一个线下店;捍卫每一个平台商户的正当利益;不侵占任何一个商户的私有数据。与此同时,房多多推出了一系列的数据分析产品,帮助经纪人更科学地完成交易。
由此可见,房多多彻底放弃了“直买直卖”的模式,从原来“抢中介”的生意变成了做“中介经纪人”的生意,并冠上了高大上的名头——SaaS。在招股书中,房多多也将企业定位为了“产业互联网SaaS领域的主流玩家”。
房多多的SaaS服务是指公司通过使用互联网技术、云技术和大数据,为中国的房地产经纪商户量身打造SaaS解决方案,实现房地产交易的关键资源,包括房、客、资金和交易数据的在线聚合,赋能房产经纪行业的升级。
看上去,SaaS更像是为经纪人提供大数据的分析工具支持,以帮助房源更高效的成交。但是,这样的模式,还是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
首先,中介门店的地缘属性比较强,对于单个门店而言,既然中介门店就可以获得周边的目标客户,房多多平台就显得可有可无。同时,对于需要买房的客户来说,通常会选择中介带看,相关的费用也更愿意直接付给中介,在这种情况下,中介也无需通过房多多平台进行费用结算,那么房多多在其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对买房客户是的增益不太明显。
基于这样的考虑,有不少业内人士对房多多的盈利模式表示出了担忧。房多多的盈利主要来自于经纪人对增值产品的付费,以及在新房领域与经纪人共分佣金提成,在这样的模式下,平台对经纪人的依赖将导致后续流量增长的不确定性较大,而平台是否能有力的监管到经纪人的“飞单”行为也需要打上一个问号,毕竟,在高利益的驱动下,用户和经纪人极有可能避开平台做线下交易。
2019年上半年,美国三家SaaS软件公司成功上市,股价也是一路飙升,或许是看到了国外SaaS巨头的喜人形势,房多多大有要做“中国产业互联网SaaS第一股”的势头。但成长的土壤不同,必然会给房多多的发展带来更多风险因素。
在国内,客户已习惯于线下看房、选房的模式,即便是这样面对面的形式也仍然存在着不少“坑”,客户并不会保持100%的信任。虽然说房多多可以将经纪人的行为记录,但避免不了经纪人的刻意“避道”,行业乱象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规范起来。反观美国SaaS行业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并形成了完善的生态链,美国企业也养成了为SaaS付费的习惯。但对于国内来说,每个城市的情况都不尽相同,大规模的“复制粘贴”并不能起到期望的效果。
2019年8月,易观千帆指数发布了一份关于互联网地产交易平台的月活指数数据,其中安居客的月活指数为1928万,链家的月活指数为542.4万,房天下的月活指数为353.1万,而房多多的月活指数仅为21.8万。很显然,安居客、贝壳找房、链家、房天下等平台的市场份额都远远高于房多多。三年的时间,市场上已经崛起了一个又一个的房产交易平台,房多多的市场号召力已江河日下。
段毅曾说,“我们用3年时间,花3亿买来了一个教训”,这是给“直买直卖”最惨痛的注脚。沉寂了三年后,段毅带着“SaaS”冲刺美股上市,期望逆势翻盘,但做生意就像谈恋爱,错过了就可能是一辈子。
榜单收录、高管收录、融资收录、活动收录可发送邮件至news#citmt.cn(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