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海信官方授权传记发布

2020/08/20 09:43      IT产业网   


  8月19日,在《经济观察报》主办的中国制造变革与创新研讨会上,海信官方授权传记《海信史(2003—2019)》正式发布。该书由商业人物创始人、著名财经作家迟宇宙带领团队在深入访谈60余位海信集团内部人士、掌握大量一手素材的基础上精心撰写完成,全景式的记录了海信从家电企业到科技企业的转型之路。与会专家认为,海信鲜为人知的生存、并购、参与全球化的故事,深刻诠释了中国制造的韧性,从中既能看到中国制造的“前路”,更能找到“中国智造”未来的方向。

  “2003年,写第一本海信史的时候,我26岁,对未来野心勃勃,想开创一个新的写作门类,想成就一些东西。时隔17年,写第二本海信史,我其实更想展示一个朴实的、真实的、技术创新的、波折中前行的海信。这也是我自己心态的折射。”迟宇宙在做主题分享时表示,海信走过的50年,可谓是中国制造业的50年。两本《海信史》恰恰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的改变与未来。目前,中国需要真正有实力的企业,有技术实力、制定游戏规则的实力、影响全球产业链的实力。这些实力,核心的就是技术实力。“青岛不是一线城市,海信处于竞争极其充分的行业,利润率与其它很多行业相比更低,技术上有这么多突破就更难能可贵。”

  迟宇宙认为,中国制造今天面临的主要挑战,不是用钱能够解决的问题,中国制造业什么时候掌握了核心命脉,什么时候就真正将挑战变成了机遇。中国企业大多历史较短,生于竞争的焦虑,死于竞争的压力,缺乏远见卓识,更缺乏哺育远见卓识的时间。“现在有了海信、华为、阿里这样的先行者,也会有前仆后继的同路人,路上就不会寂寞,路径也会清晰。”

  “扎扎实实的做事情,但是不善于表达,不善于做虚无缥渺的东西,这就是海信的一个特点。”海信学院院长马宝龙表示,在51年的发展历程中,海信身处竞争最激烈最充分的电子信息行业,穿越了几个非常大的周期,比如早期从CRT时代主动放弃PDP全力以赴主攻液晶由此一路做到行业老大,另外海信还经历过很多经济大环境的周期,但实现了持续性增长。

  面对疫情的“极限冲击”和“压力测试”,上下游关联企业众多、员工高达8万余人的海信,给自己的定位是要勇做“压舱石”,表现出了强大的韧性。今年6月,海信集团整体营业收入实现了今年以来单月首次同比增长,增长了20%;7月当月集团整体营业收入和利润均同比大幅增长,尤其是海外收入也实现了较大规模增长,国内国际双循环效应十分明显。

  “在参加海信集团办公会的时候,周厚健董事长说,今天我们遇到的困境我从来没有遇到过,相信中国的企业家们也没有遇到过,大家不用担心,只要扎扎实实的把眼前的工作抓好,按照既定的路线走,一定会走出这个周期。”马宝龙说,作为中国制造韧性的代表,海信穿越周期没有什么秘密,其实就在于对诚实正直、务实创新、用户至上、永续经营等价值观的坚守。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我们不可能去脱离制造业谈一个国家的强大、经济的强大。”《经济观察报》执行总编辑文钊在发言时说,在制造业创新上,海信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从2003年第一本《海信史》算起到现在17年的时间,我们观察经济、观察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会发现过去海信等我们所熟悉的那些企业今天都已经变得非常不熟悉,甚至是熟悉的陌生人,这恰恰体现了他们不断地进化、不断地迭代。现在我们正在经历一段新的历史,需要跟随中国经济的前进脚步去观察这个时代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生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中国正在发生从商品经济进入到价值经济的范式改变,商品经济是以物品为中心,价值经济是以人为中心。”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蔡剑教授认为,中国制造转型不但要有被动防守为特点的韧性还要有主动进攻为特点的灵性。另外,其他的经济体不一样,中国这些年的消费结构变化非常大,基本每五年有一次消费升级,以海信为代表的中国制造要盯住主要群体需求痛点设计产品和服务。

  榜单收录、高管收录、融资收录、活动收录可发送邮件至news#citmt.cn(把#换成@)。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