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3 11:17 经济观察报
又一外资巨头要撤出家电市场的消息在中国的家电行业掀起波澜。
9月中旬,多家媒体报道,中国的家电企业格力电器(000651.SZ)和九阳股份(002242.SZ)有意参与竞购飞利浦的家电业务,而海尔与美的也参与了接洽。
9月14日,经济观察报记者一一向上述的四家中国家电企业核实信息。九阳股份方面回复称,“公司目前没有这个计划,公司的相关部门也没有给过有关媒体此类消息”。海尔集团公关部门人士则称,一直没有接到对此消息的对外口径,不是很清楚实情,而美的集团和格力电器方面,截至记者发稿均暂无回复。
到底是哪家企业以怎样的价位接下飞利浦的家电业务,还充满变数,这是一项需要时间推进的大交易。可以确定的是,飞利浦高层,卖掉家电业务的决心已定,筹谋已久。
飞利浦全球首席执行官Fransvan Houten在飞利浦2019年年报致辞中明确写道:“当前,我们正在为家居护理及厨房电器业务的未来发展寻求可能的最佳归属”,“家居护理及厨房电器业务是一个强大的业务体,为飞利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并不适合我们未来聚焦健康科技并成为该领域领导者这一战略目标。”
飞利浦是荷兰的一家老牌企业,创立于1891年,以制造电灯泡起家,历经多次跨界布局产品,《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已有百年之久,2011年收购了上海的奔腾电器,曾一度展示其对中国家电市场的看好。但这家外资巨头,如今打算放弃家电市场且有可能将旗下的家电业务板块转让给中国家电企业。
外资巨头撤离家电市场
近十年来,欧美日韩家电企业撤出中国市场甚至撤出家电市场,或者将家电业务卖给中国家电企业的案例层出不穷。中国的家电企业,从一开始在外资品牌的夹缝中生长到现在撑起全球过半家电产品制造的地位,实现逆袭。这背后可能有全球产业链转移的客观规律,当曾经的对手退出竞争,中国的家电企业该如何自处?
飞利浦的退出,有其高层决策的主观因素,飞利浦已经将自己战略定位为“健康科技领域的领导者”,它的年报中,营收组成主要有三大部分,一是诊断与治疗业务,二是互联关护业务,三是健康生活业务。
2019年,飞利浦的营收为195亿欧元,来自前述三大业务的比例分别为43.4%、23.9%和30%,其中,即将要被出售的家居护理及厨房电器业务和个人护理、口腔护理、母婴护理被统计进健康生活业务板块。
2019年,健康生活板块的营收同比增长8%,是三大业务板块中增速最慢的,Fransvan Houten在年报中解释,2019年,“健康生活业务收入和收益双双实现反弹,主要得益于口腔护理和个人护理业务产品组合的扩展以及对市场的渗透”,换言之,家居护理及厨房电器业务对飞利浦业绩增长已经没有很大裨益。业绩遭遇瓶颈,或许也是导致家居护理及厨房电器被割弃的客观原因之一。
飞利浦官网显示,家居护理及厨房电器业务板块的产品包括榨汁机、电水壶、咖啡机、电饭煲、压力锅、搅拌机、空气炸锅、面条机、面包机、电熨斗、挂烫机、吸尘器、热水器、空调、空气净化器、加湿器、风扇、取暖器等家电产品。
“飞利浦的退出,还是可以看成为家电产业链全球转移的一部分,在持续性地转移、退出。”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
刘步尘观察到,与全球制造产业链转移的逻辑类似,家电产业先是在欧美地区发展起来,当欧美经济发达时,家电制造的重心转到彼时经济开始起飞的日本,当日本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家电制造重心就转移到经济开始崛起的韩国和中国。“说到底,还是因为家电制造是偏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刘步尘解释,这导致,当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上了高台阶,人力成本攀升,它在制造技术含量并不是很高的家电产品时,对比发展中国家失去了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生产的产品能以更低的价格占领市场,假以时日,家电产业链的天平就会出现倾斜,新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手中接过生产制造的权杖。
除了荷兰的飞利浦,近日,美国的惠而浦也有退出中国家电市场的迹象。与飞利浦早已向健康科技公司转型不同,惠而浦还是一家较为纯正的家电企业,创立于1911年,是世界上大型的白电制造商、销售商,其英文名意思为“漩涡”,品牌标识里有一个倾斜的黄色小圆圈,最初是为了象征洗衣机是公司的主要产品。
2014年8月,惠而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美国惠而浦集团在上海设立的外商独资公司,以下简称“惠而浦中国”)称,基于对中国白色家电市场发展的良好预期以及对华业务的进一步重视,想以协议转让和认购非公开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上市公司合肥三洋51%的股份,当年,惠而浦中国成为合肥三洋的控股股东并持续至今,2014年底,合肥三洋证券简称改为“惠而浦”,标志着日本品牌三洋出让该上市公司的股东地位,这一度被外界解读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退出中国家电市场的标志。
而今年8月份,惠而浦(600983.SH)发布公告称,广东格兰仕家用电器制造有限公司向公司全体股东发出部分要约收购,预计收购公司61%的股份,拟通过要约收购获得上市公司控制权。
消息一出,公众的关注点聚焦在两大方面,一是,惠而浦集团对要约收购事项态度暧昧,这是打算放弃对上市公司的控股权了吗?惠而浦中国取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时间并不长,但近年惠而浦的业绩表现堪忧。惠而浦的财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营收下滑将近两成,亏损1.15亿元,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下滑93.35%;2017年~2019年期间,除开2018年盈利2.62亿元,2017年亏损9697万元,2019年亏损3.23亿元。近三年半累计下来,亏损额度超2.7亿元。
另一个关注点是,格兰仕集团作为已有40余年历史的企业,尽管A股上家电股林立、公司也在微波炉细分领域占有领先地位,但此前一直没有传出IPO风声,这是想要借壳上市吗?
就上市考量以及如果收购成功后续如何提振惠而浦业绩的话题,经济观察报记者曾采访格兰仕品牌负责人,但对方称,目前除了公告信息,无其他内容补充。
近年,中国家电企业完成了数起相当受瞩目的国际并购案例。2016年,美的集团(000333.SZ)以514亿日元(约为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日本东芝家电业务主体“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80.1%的股权,东芝保留19.9%的股权,同时,美的集团获得40年的东芝品牌全球授权及超过5000项与白色家电相关的专利;同在2016年,海尔智家(600690.SH)收购通用电器家电相关资产,交易对价为55.8亿美元。2012年,海尔以约7.66亿美元的交易对价收购了新西兰费雪派克的家电业务,2011年,海尔收购日本三洋的白电业务。
有的外资巨头虽然没把家电业务卖给中资,但也离场了。2014年,西门子将持有的博世家电50%股权转让给博世集团,西门子撤出家电市场,但是博世公司依然可以使用西门子品牌,这一家电品牌依然在市场上活跃。
中国家电企业征途继续
正如中国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家电产业也从无名小卒成长为全球家电业举足轻重的中流砥柱。
2017年,韩国电子信息通信产业振兴会发布的《家电产业现状和展望报告书》称,中国是最大的家电产品制造国,生产的家电产品数量占到全球总体产量的56.2%。2018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称,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家电生产国和贸易国。
在刘步尘看来,与欧美日韩等国的家电产业发展情况不一样,中国的家电市场空间很大且产业链配套完善,虽然也可能发生产业转移,但中国保持全球家电老大地位的时间应该会相对比较长,最起码在未来五年内,这一地位难以动摇。
“全球第一”的头衔,是有诱惑力和安全感的,但值得指出的是,外资巨头撤出家电市场,不全是被动撤离,也有主动放弃的因素,像飞利浦,切入了科技含量更高的领域后,它自身也愿意放弃已经充分竞争的家电行业。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提升,芯片、人工智能、新型显示、生物技术等话题似乎比家电行业更受资本市场和媒体的关注。中国家电企业该如何审视自己头上的王冠?
“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家电产业链重点转移到越南等地方了,不要哀叹,这或许反映出我们国家经济发达了。”刘步尘说道,但他话锋一转:“但我们不能被动让出这么一个位置。”
刘步尘指出,现在中国消费者很少能在国内买到三星的家电品牌,它显得式微了,但是家电对于三星集团来说,只是很小的一个营收板块,而纵观中国的家电企业,主要的营收还是来自家电产品,这种时候,谈不上退让市场份额,“如果我们退,岂不是把主营业务给丢掉了?”
不过刘步尘也观察到,中国的家电巨头,无一例外不看好单品竞争,都在开发多元化业务,美的在广泛布局家电产品的同时,还做了机器人业务、物流业务,格力电器做了装备业务,也在补小家电的短板。刘步尘认为,中国家电巨头多元化的趋势在今后还有望继续加强。
在当下,刘步尘认为中国家电企业应该把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放到高端产品和创新技术上,“我们还是大而不强”,刘步尘介绍,在欧美等高端市场,中国家电品牌占有的市场份额有待提升,虽然中国家电企业也会给欧美品牌做代工,在国际上竞争的方式也是以低价致胜。
“期待未来五年,中国家电企业能在高端市场、高端技术上有所突破,能跟高端品牌同台竞争,而不是别人卖两万,我们只能卖五千元。”刘步尘称。
榜单收录、高管收录、融资收录、活动收录可发送邮件至news#citmt.cn(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