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快讯

临期经济诞生了好特卖,临期食品正在“入侵”消费时代

2021/04/22 11:30      蓝莓财经   


  前段时间,在拿快递的时候,无意间听到了两位女士的对话。

  女士A说,“这两天一直去星巴克吃早餐,挺好吃。”女士B回应,“确实,有一款不错...”

  接着女士A又说,“但是我以后不会去了,虽然好吃,但是价格不适合长期吃。”女士B表示认同。

  贵的食品或许确实好吃,但处于不同的条件之间,也限制了人们的消费能力,因此很多人为了能够吃上自己想吃的“星巴克”,有时候会等到它们临期时才能体验到“低价高品”的滋味。

  随着Z世代逐渐顶替消费主力军的位置,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化,在一边紧跟潮流追寻品牌商品时,又在掂量着性价比是否满足要求,所以,一些有质量、有保障的临期食品,也逐渐与新消费者结合,撑起来一个百亿的临期食品市场。

  精打细算的消费与临期理念碰撞

  新消费时代之所以会“新”,也是为了与上一批消费者进行的区分,不像上一批消费者深谋远虑,已经在买房、买车、买五金等高价商品上费尽心思,新消费者普遍比较年轻,没有过高的消费能力,有的用着花呗、白条,有的连信用卡都使用透支,造成消费能力也随之透支。

  造成如此现象的原因,不光是这些新消费者自身收入不足以支撑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还有过早追求轻奢风,在个别消费上大手大脚,造成了日常生活只能节俭开支,再加上去年疫情黑天鹅将新消费群体的开支逼到穷途末路,只好走节俭风,同时也为临期食品提供了更广阔的布局空间。

  说起临期经济并不是市场新的业务线,零售行业中临期食品的销售可以说一直伴随着零售存在,但是系统的、正规的出现确实在近几年。而临期食品市场的不断扩大,与消费者的环保、节俭的消费理念密切相关,也与厂商的售卖理念不谋而合。

  在国内市场或许临期食品并不能和常规市场相比,但是在国外,临期食品却备受追捧。与国内不同,像美国在饮食上偏向干面包和牛奶搭配,在没有汤汤水水的干扰下这类食品更方便批量制作,但同时也会承担售卖不完浪费的风险,本着多卖多赚的理念,临期食品也就慢慢成为人们的日常消费,况且像临期的面包、牛奶更加低价,让习惯超前消费的人体会到低价高品的“舒适”。

  放到国内市场,不说中国在食品上的复杂多样,单是日渐提升的食品健康意识就成了临期食品的“大敌”,虽然临期食品与常规食品除了在保质期上有所区别,其他并无不同,但是人们对临期食品不健康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就无形将临期经济的扩张门槛抬高。这种消费意识的差异化,也造成了国内外临期食品理念的普及程度不同。

  国内外虽然有差异,但这种差异随着新消费者青年对临期食品的需求增大而逐渐减小,甚至有所超越。

  据天眼查APP显示,目前国内一家临期食品公司已经接受了四次融资,并且已经与旺旺、费列罗、汉高等200余个品牌建立尾货合作关系,在资金+渠道的联合装备下,已经具备了成熟的临期食品处理能力。

  并且从电商平台也能搜索到临期食品的批发售卖店铺,更多的临期商品也让消费者看到并且逐渐接受。这是互联网时代比较显著的营销售卖方式,但临期食品在线下也非常常见。

  在一些大型商超里,比如永辉、家乐福、大润发等,经常能看到奶制品区域打折做活动,有时候销售人员会引荐顾客去购买某“买一送一”、“第二瓶半价”的商品,在购买这类商品时,销售人员一般会告诉顾客,“这个牛奶还有5天就要过期了,要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喝完就可以了。”当然奶制品在家庭中属于快速消耗品,双方都是心知肚明的。

  另外,像甜点、速食食品等等都有打折,甚至洗发水、洗衣粉都有临期产品出现过,只不过我们最常见的还是临期食品最为广泛。但最广泛的也是我们最担心的,毕竟吃食入口,与健康安全息息相关。

  常见不常买,“健康为1,其他为0”的偏见

  对于临期食品,从出现到现在,人们问最多的就是“临期食品能吃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在早期,即2012年,国家工商总局发文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应向消费者做出醒目提示,并且在“食品保质期临界”也有六种标准,临期的1-45天为几乎所有食品的临期界限。在相关规定要求下,临期食品都要做到告知消费者并且单独出售。

  虽然也有“条条框框”去约束,也有正规的渠道去营销售卖,但消费者对临期食品的态度也各有不同,大部分的消费者还是秉着减少危害的原则去选择正常售卖的商品,对于临期食品,他们会选择视而不见,甚至嘱咐身边的人不要购买来规避对“健康”的危害。相对来说,临期食品的生意并不好做。

  目前见到最多的临期食品销售仍是大型商超,他们会划分出一个临期食品售卖区域,一些商品他们都会选择自给自足,承担的风险已经最小化,但一些想要加盟临期食品店的人却不一样,加盟要承担巨额加盟费,虽然好在一切渠道加盟商承担,但售卖的风险却不可控。

  还有就是一些单独开店的创业者,如果不能选择到合适的渠道,可能就无法满足盈利的需求,进一步增大开店风险。

  就像消费者对临期食品的看法都体现在“健康为1,其他为0”上,但是放到临期经济的创业者身上,消费者所认为的健康,就来自选品背后的渠道,拥有正规成熟的渠道,才能支撑临期经济的活跃,好特卖如是,淘宝如是,都需要渠道支撑。

  另外,互联网时代讲究流量为王,临期经济正在与互联网同步,所以对流量的应用就会更加繁杂多样。

  从电商领域的拼多多崛起,到整个在线教育的重新复苏,不难发现获取流量的快速捷径,一个是补贴引流,一个是深挖需求。但是两种方式都离不开“巨额”的营销布局,虽然临期经济也是百亿市场规模,但是临期经济利润空间狭小,做不到与传统企业相提并论的地步,所以庞大规模的营销似乎并不适合一些小的企业。

  从“人、货、场”的层面来说,临期经济欠缺“人”,“货”难以把控,“场”反而更加分散。临期经济占据了巨大的经营优势,只不过这些优势都还有待优化,不仅仅是企业完善经营,还需要对“人”进行临期文化灌输,才能柔化临期市场,让更多人接受。

  新消费理念下的有迹可循

  百亿的临期经济,临期食品为什么会有底气陈列市场,最终都可归纳到新消费者的“接受”与临期食品的“被接受”之上。

  新消费者“接受”,是指消费时代变更后新消费者的需求接受能力增高,对于临期食品的特性也更加了解,另一方面就是上文提到了新消费青年的消费方式产生变化,提前消费促使消费透支后,对于一些便宜又高品质的临期食品反倒成了最佳选择。

  就像购买手机,很多人对苹果、华为都具有独特的情怀,但是还有很多的消费者因为性价比选择了小米手机,同样的,在性价比上,只要我们有很强的时间观念,临期食品就会成为我们日常食品中性价比更高的商品。

  说到底,临期临期,就是在范围时间内的经济。

  与“接受”相似,临期食品的“被接受”虽然被指向健康,但最终还是因为保质期上的时间已经接近完结,无可厚非的是,这种未到却快到保质期的界限食品在储存环境不变的情况下仍旧健康,但是这一段时间内临期食品定价下调,需要整理出来单独售卖。

  因为健康,所以消费者愿意接受。也因为时间期限未脱离临期范围,所以才能形成这个健康临界点的经济体系。

  另外,临期食品与新消费者高效匹配的重要原因来自消费者的“薅羊毛”心理。据日常观察可以发现,很多人会等某些食品到临期范围才选择购买,这样就可以花更低的价格吃到心仪的食品,何乐而不为。

  整体上来说,整个临期食品也算是“薅羊毛”经济,不仅仅是消费者薅商家,还有商家薅厂家,只不过对于厂商来说或许早就通过之前的商品赚的盆满钵满,这一部分的损耗也在厂家的预估之内。

  从资本+制造商+代理商+终端消费者,临期食品走的路线与传统售卖方式一般无二,只不过在传统食品销售方式上更明确注了范围时间内售卖理念,只要消费者确保在范围时间内可以解决食品消耗,就有很大的交易机率。

  总的来说,在新消费者对临期食品的接受度逐渐提高的过程中,临期食品也可以与正常的食品一样进行销售,只要做好告知、标注清楚,临期食品也会有晋级千亿市场的可能。

  榜单收录、高管收录、融资收录、活动收录可发送邮件至news#citmt.cn(把#换成@)。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