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3 15:43 虎嗅AP
十年看起来很长,对于有些行业赛道来说只是一个阶段的终结。
作为数字时代实际服务最终用户的组件,应用软件在PC互联网时代并没有形成特别集中的平台和分发渠道,这种情况在进入智能手机时代之后一下子发生了变化。
占据手机应用开发势力大头的独立开发者并没有大公司的品牌流量,加之智能手机本身就需要为用户提供便利、快捷的使用体验,多方的需求奠定了应用商店这样一个“居间产物”的重要性。
但或许大多数中国手机软件从业者都没想到,这条看起来再正常不过的发展路线,会在中国特殊的大环境下被市场和资本推上“风口浪尖”,并且最终在十年后的当下真正以生态裂变、变革消费电子体验为新目标实现“再出发”。
应用分发平台,中国移动互联网最早的“香饽饽”
站在全球移动互联网生态的角度看,早在2000年以前,就开始有第三方的付费应用平台出现。
Palm、诺基亚等最早推动智能手机发展的厂商们对于手机应用商店并不重视,也没有预见到手机应用商店对于移动互联网的重要性。
真正看清了手机移动应用发展,并且以发展的视角来打造手机应用商店的是全球智能手机的两大巨头苹果(App Store)和谷歌(Android Market,随后改名为Google Play)。
在2008年的一次采访中,乔布斯分享了他打造App Store的最核心初衷——“保护iPhone的完整性和用户体验的简单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苹果形成了一套“封闭”的生态:开发者必须遵循苹果标准开发、并且必须通过苹果渠道销售应用、还要与苹果分成。
这套无数次引起非议,甚至被视为苹果垄断代表的体系,为整个苹果生态创造了巨大的价值,数量庞大的应用和服务满足了用户的各种需求,还为苹果自身带来了巨大的收入。单是2020年一年,苹果整个App Store生态创下6430亿美元的销售额。
与国外直接由两大生态巨头带领手机应用商店赛道发展的“平稳格局”相比,中国手机应用商店在初期走出了不一样的路线:无论是“中华酷联(中兴、华为、酷派、联想)”,还是后续不断兴起的魅族、OV、小米,这些引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崛起的公司起点大概都是硬件公司。
在这些公司发展的最早期,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顾及手机应用商店这部分软件和生态,让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们有了“可乘之机”。
当时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第三方互联网应用平台对于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它们加速了中国手机应用行业的高速发展,反过来为智能手机的普及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在2013年那个互联网流量思维最火热的阶段,行业龙头豌豆荚一度估值高达15亿美元。极短时间内第三方应用商店的“疯狂造富”,以及中国互联网上至行业巨头、下至创业公司的涌入,让整条赛道风头一时无两。
不像很多赛道被互联网“横插”一脚之后就 “回不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手机厂商很快在移动应用分发平台的赛道上重新掌握了“主动权”。
“失而复归”手机厂商的应用商店
但正如乔布斯所忧虑的那样,并非归属于手机厂商如谷歌这样的服务生态拥有者的第三方应用分发平台,所展现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其中最为严重的有三点:移动生态建设的整体需求、安全、隐私。
先说移动生态建设的整体需求,在第三方应用商店中,开发者的确能够分享到平台的流量,也能对接到更多的手机厂商,但各种支持只能覆盖到应用开发完成之后的节点。反观智能手机厂商,在成长起来之后能力就大了许多。
以华为为例,就有“HMS Core”和“AppGallery Connect”两大服务。
作为HMS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HMS Core为开发者提供各种软硬件开放能力和服务,让开发者更好地聚焦应用创新与开发,同时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而AppGallery Connect是面向移动应用开发者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开发者提供涵盖“创意、开发、分发、运营、分析”的应用全生命周期服务,帮助开发者进一步提高开发和运营效率,助力其加速实现商业成功。
日渐完整的开发者支持体系,加上华为自身硬件和技术能力的强大,让华为生态中的注册开发者数量与日俱增。
根据今年10月官方公布的最新数据,全球加入华为生态的注册开发者数量已超过510万。
然后是安全,从流程上来说,手机应用从开发到用户使用,基本上要经历“应用上架、下载、安装、运行”四个流程。
虽然应用商店中后期也以自己的程序和规范对开发者进行认证、应用安全检测,但这始终和手机硬件厂商“隔”了一层,流程上的阻断不仅导致软件对数量众多的手机型号很难完全兼容,更会直接威胁用户手机的系统安全和隐私信息。
其次是安卓手机开发底层的收紧,在安卓生态发展的早期,系统底层的权限实质上非常宽松,让很多应用在安装的过程中就“偷偷”获得了各种最底层、最强力的权限。
但随着国产手机厂商自身软件实力越来越强,也越来越注重系统安全,第三方应用商店赖以生存的底层权限不断被收紧。
最终,被“投融”、“流量”的资本逻辑影响的中国手机应用分发行业,最近几年已经全面回归到了移动应用生态主导者、也就是手机厂商的掌控之中。
相比第三方应用分发平台,手机厂商从同时服务开发者和用户,转变为联合开发者一起服务终端用户,整体业务结构彻底改变。在庞大市场空间支撑下,中国智能手机厂商的高速成长,也让应用商店使用体验的进一步提升成为可能。
具体体现在“更为用户着想”、“发展移动生态”上。
首先“为用户着想”,基本又可以分为“功能”和“守护”两部分。
先说前者,手机应用过去核心发展的是功能,应用商店无非是拓展一键安装、一键全部升级之类的基础便利功能。而通过大量的运营投入,目前华为应用市场不仅为用户提供各种专属APP福利,并且也推出了定制化的内容栏目“开发者说”、“匠心奖”等,用户体验进一步升级。
其次是守护,当下用户对于自身信息安全,尤其是数据隐私意识的觉醒,已经对应用商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具体例子可以参考华为应用市场,在“开发者实名认证、专有应用四重检测、下载安装保障、运行防护机制”组成的全方位安全隐私保障体系的基础框架下,华为应用市场还专门针对应用透明度及权限控制、用户数据的使用、儿童用户应用分级保护等需求提供了解决方案。
关于用户的数据保护和控制,过去虽然手机应用安装的时候会有权限提示,但是普通用户往往并不理解繁杂条目中的含义,更不能理解自己的哪些隐私数据有可能被应用获取。
华为应用市场针对这个痛点,在国内率先推出隐私标签功能,将冗长且晦涩难懂的隐私政策内容通过标签化、瀑布流的方式,简洁清晰地列举出来。
目前,华为隐私标签中共定义了12大类52项数据及6大业务场景,涵盖了大部分APP的数据采集和使用场景,用户可以通过隐私标签清晰地了解APP如何使用个人数据,在下载APP之前判断它是否真的适合自己。
在数据保护的基础上,华为还给了用户绝对的数据控制能力。用户可以在系统设置中直接下载APP和服务中与华为帐号相关的个人数据副本,只要检索这个数据副本就能够知道到底隐私有无泄露。
应用年龄分级也是应用商店的“老话题”,在这一块华为应用市场在国内首创了应用分级制度,以“3周岁、7周岁、12周岁、16周岁和18周岁”5个梯度设置,逐级自动屏蔽非适龄内容,确保儿童使用纯净的应用内容。
最后是生态,放眼全球的IT巨头们,真正在多个场景全面推进硬件覆盖,并且与系统和应用生态结合的,华为肯定算一个。
尤其是在华为应用市场目前的生态已经覆盖了手机、平板、智慧屏、手表、车机、PC六大终端,还额外支持智能音箱应用分发的前提下,华为继续推动整个鸿蒙生态的发展,也必然会极大地拓展华为移动应用生态未来的想象。
十年刚过,中国移动应用市场的新起点
从最初简单的应用聚合,到后来的规范化,再到配合基础软硬件投入转向整体生态能力,刚度过第一个10年的中国移动应用市场其实正在迎来一个全新的“起点”,所对应的终极“新目标”是提升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的中国消费电子厂商的核心竞争力。
例如如何在自己的应用生态中建立起足够丰富的快应用,帮助用户降低搜索、存储、安装应用的成本;又例如在本身跨场景、跨品类的硬件基础上,帮助开发者实现一次开发全覆盖,为用户提供全场景的应用服务能力;又或者是结合厂商自己的云服务能力,实现所有智能移动设备的使用数据云端同步等等。
这些可能性,都有概率成为全球消费电子产业未来变革的契机,也只有通过壮大应用生态和聚合开发者才能够实现。
在这个毫无争议的远期发展趋势中,华为已经实现了多终端的覆盖,例如智能手机、智慧大屏、智能穿戴、平板和PC,还有最新的汽车智能座舱等等,硬件的生态布局已经初步成形。
目前,HarmonyOS已经拥有超过1.7亿设备覆盖,全球更是有5.6亿月活用户正在使用华为应用市场;在庞大的用户群体背后,是数以百万计的开发者,和超过1800家鸿蒙智联生态伙伴提供的支撑。
凭借持续的技术投入,华为已经为自己攒起了一个足够大的“生态雪球”,并且将以越滚越大的趋势发展下去。
在这个趋势中,刚刚十岁的华为应用市场正在迎来一个全新的“起点”。(文章来源虎嗅APP,作者钱德虎)
榜单收录、高管收录、融资收录、活动收录可发送邮件至news#citmt.cn(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