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

聊一聊汽车后市场的互联网创业

2016/12/30 15:06      潮起   


   汽车工业代表一个民族的现代化程度,而汽车后市场深刻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消费潜能。中国“车主”规模不断提升,所带来的汽车后市场创业机会也非常可观。但是,汽车后市场是一个专业度、行业壁垒极高的行业,不是随便装个翅膀就能飞的互联网创业领域。在这篇文章里,国熙通过简单的行业透视,和大家一起管中窥豹地看看汽车后市场的互联网创业机会。

  ►汽车后市场:包罗万象

  汽车后市场是汽车销售后的、围绕汽车使用过程的一切服务。广义上的分类包括汽车保养&维修、汽车美容、汽车金融(车险、车贷等)、汽车改装、二手车买卖&租车等等,连车展、车友会这样的汽车文化活动也是算汽车后市场的。狭义的汽车后市场仅包括汽车保养、维修、美容,也就是一般消费者理解的“路边店”所能提供的服务,这也是目前“汽车后市场+互联网”的主要战场。

  简单地说,就是车卖出去以后直到报废,消费者所需要的所有服务。用新闻联播的官话来形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 不完全的汽车后市场分类

  ►消费群体:不懂车的人比例增高

  简单说,汽车后市场的消费群体就是“车主”,包括有车的人和没车会开车的人。截至2016年6月底,全国乘用车保有1.84亿辆,汽车驾驶人2.96亿人,大约平均8个人有一辆车,平均5个人有1人会开车。美国是3亿人,它的汽车保有量是2.2亿,也就是说按人口计算,美国汽车的保有量几乎是70%。

  汽车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现代化程度,也代表一个国家的消费能力。按数据来看,整体上,中国整车消费还处在一个相对初级的阶段,对国人来说,汽车目前还是个“大件消费品”,而在发达国家,只算是一个“工具”。

  尽管中国的买车消费从2012年兴起,平均车龄也只有3.6年左右,不过,消费群体结构的变化还是比较大的。一方面,车主越来越年轻,15年30岁以下购车的占比36%,而两年前只有26%;另一方面,女性车主比例已占到3成,并且女性对汽车的档次和风格有了定性的追求;所以,汽车未必只是男人的“玩具”。

  毫无疑问,汽车在中国越来越普及,但会开车不等于懂车,大量购车群体的需求还是生活品质提升的需求,不懂车的人肯定是越来越多,不可能要求“会武术,又会做人”。这样的消费结构无疑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聊一聊汽车后市场的互联网创业

  ►市场概况:专业的门槛+够乱的行业

  中国大概一年卖新车2000-3000万辆,一辆车再怎么开也能开个好几年。和电商一样,流量为王,这么多的汽车保有量根本不缺市场需求,汽车后市场的市场前景肯定是用万亿来衡量。

  但是,汽车后市场真的那么好做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首先,汽车后市场是需要专业背景的。从造车说起,一辆车3万多个零部件,欧美列强那些著名车企研究了上百年,从工业设计到流程控制,哪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导致“车毁人亡”的悲剧。所以,安全是汽车的第一要素,肯定绕不过去,这也决定了汽车后市场的发展格调。

  再说汽车后市场,以汽车保养这个子领域来说,拿最常见的小保养来说吧(更换机油+机滤),给普通车主一瓶机油和机滤,他肯定不会换,不仅是专业知识不够,一般家庭也没有专业工具。

  别说更换零件,中国大部分车主对汽车不够了解,很多车主连中控台的功能都不熟悉,怎么打开引擎盖都不知道按键在哪。因此,汽车后市场是一个专业度、行业壁垒极高的行业,没两把刷子是干不了的,更别说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了。

  再说行业本身,根据汽车工业协会的分类,汽车后市场大概能分出13-15个子领域,包括这么汽车维修、汽车保养、汽车改装、汽车美容、汽车文化、汽车金融等等,涉及专业涵盖销售、金融、制造、生产、物流、加工,个人觉得,其丰富程度不亚于整个互联网行业。

  因此,这么多的子领域要求意味着汽车后市场肯定是错综复杂、利益交织。主要原因无非两个:一方面是因为这些领域需要通过时间来沉淀,属于传统行业;另一方面,各个领域之间的专业壁垒是比较高,懂修车的未必懂销售,懂销售的未必明白怎么升华到汽车文化。还拿最常见的汽车常规保养来说,至少涉及到机油品牌商、供应商、配件生产商、销售商、线下实体服务网络等。

  反映到消费者端,汽车后市场的水很深,比如假货水货满天飞,行业专家一大堆。消费者随便换个配件都怕买到假货,除了汽车知识了解不够和汽车后市场宣传不够的原因以外,更主要的原因,这个行业几乎没人敢说自己是老大,因为行业太专业、太庞大了,也确实,汽车后市场目前没有大佬,不像欧美国家Halfords、AutoZone。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路边汽修连锁店的专业度,一方面取决门店技师的水平,另一方面,也与配件、用品的供应渠道有关,至少涉及了两个领域。再举个例子,汽车贴膜的原理与手机贴膜一样的,但行话“三分膜七分贴”,膜的质量和贴膜的水平都有。

  还有一点,就是什么行业、什么商业模式到了中国真的会变味儿,没办法,中国特色嘛~~

  因此,汽车后市场想做互联网,可真不是随便哪个创业者或者投资人脑子一热就能做的。需要的基本素质:足够的后市场行业沉淀时间+较为丰富的汽车专业知识积累。当然,还得懂点互联网~~嘿嘿~~

  ►互联网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便捷+信任

  这几年的O2O、线上线下融合诚然解决了不少消费终端问题,我们也看到了这几年的汽车后市场创业,特别是15年的汽车上门服务大战如火如荼。但专业就是专业,道行还是道行,汽车就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实物,也关乎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马虎不得。

  因此,汽车后市场想参与互联网不是不可行,只是谁先谁后的问题。是汽车后市场+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汽车后市场。

  用互联网的思维来解决汽车后市场带给消费者的问题,无非是“便捷+信任”。

  ❶ 便捷:真正给消费者带来方便

  首先,解决是信息不对称。一般消费者对汽车后市场是知之甚少的,把汽车后市场的产品和服务搬到互联网,确实是能够解决一些问题,至少满足让价格、产品标准化。也因此诞生了诸多类似的平台商,比如阿里汽车、阿里车码头、京东车品、途虎养车。“透明的价格+多元化的选择”让越来越多的爱车之人深感便利。

  除了能够在这些平台购买到一些产品,越来越多的服务也搬到了互联网,比如天猫、京东、途虎都可以在网上选择诸如汽车美容、汽车保养等常规的“轻服务”,这些服务是比较容易标准化和包装的,所谓包装,就是能把一件脏活累活变得清新靓丽、秀色可餐,而后消费者只需要选择服务门店、到店服务即可。

  当然,这也不排除一些伪命题,两年前非常火热的“上门洗车”,就是消费者坐在家里等着,就可以有上门的三轮车来帮他洗车,且不论洗得干净不干净(说实话,还不如自己写的干净),光从需求来看,是不合常理的。洗车应该算是最简单的汽车服务了,绝对也不算是特别着急的需求,就算洗车要排队,但也不至于半天找不到一个洗车的地方吧?连基本的消费需求都谈不上,更别谈什么便捷了。

  其次,次要解决的是消费体验问题。这很容易理解,汽车不管价格多少,咋说都是代表一个家庭能力的消费品,无论是面子还是里子,谁不希望自己的车能被照顾的好好的。

  同时,中国汽车消费者依然是被4s店洗了脑了,不管有毛病没毛病,车进4S店就好像进了保险柜一样。其实这点是错的,4S是有义务帮助消费者,但很多品牌的4S店就是因为知道消费者不懂,才把义务当成了利益。这也是为什么连锁快修店的数量比例逐年上升的原因,因为4S店已渐渐满足不了消费者的体验,再加上动辄几千元的保养价格,更无人问津了。

  因此,在消费体验方面,互联网能不能给消费者足够便捷是非常重要的标准。现在也有很多类似的互联网企业,比如,帮助消费者选择正确的车型配件、帮助消费者找到能够提供服务且距离合适的门店、帮助消费者获取汽车保养、维修的时间等等,都是在解决这一类的问题。

  最后一方面,就是意识形态方面的,也就是所谓的精神生活,包括赛车文化、改装文化、车友会等等。这些主要是满足消费者精神层面的问题,因为车主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需要沟通、需要分享,而通过互联网平台,这样的信息交流程度是相当好,比如汽车之家、各大门户网站的汽车频道。可惜的是,中国车主是先了解这些意识形态的汽车文化,才去了解关于汽车的一些“硬知识”,包括保养、维修、美容。

  ❷ 信任:根本不是价格战

  前文也提到,汽车最重要的是安全、安全、安全,没有安全,汽车后市场的服务包装得再华丽,价格打得再低也是没用的。

  印象最深的是,2015年的汽车上门服务价格战,当时诞生了很多互联网汽车服务企业,包括博湃养车、卡拉丁、携车网、e保养等等。他们的核心服务是提供汽车上门常规保养,即更换机油、机滤、空调滤、空气滤,增值服务是一些汽车美容的服务项目,包括发动机舱清洗、空调清洗、全车检测等等。

  由于当时各家急于向投资人证明市场价值,一方面不惜成本开拓城市,呵呵,没覆盖中国汽车保有量前十的城市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互联网创业的;另一方面,大打价格战,上门保养工时10元起、1元起、免费赠清洗服务等等,恨不得直接送给消费者。

  暂且不说保养工时费需要多少钱(死贵死贵的4S店至少是150元起的),单从上门费用算,上门保养开车上门,至少需要80元左右的成本费用,这样的做法是为了短期内获取更多的用户,但这么低的价格带给企业的肯定是服务质量的下降,比如,服务人员从原来的两人变为一人,同时也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回过头来,真没人相信1元的保养工时费能带来多大的消费粘性。

  很高兴的是,这样的价格战非常短暂,随着几家倒闭而告终,非常庆幸消费者能避免这样的“境遇”,毕竟车主再穷,也不愿意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有了信任,才有第二步—品质。汽车后市场是以线下为主的产业,消费者肯定是要到线下才能完成服务闭环的,不管和互联网有多大的关系,这点是改变不了的。

  那么,可以说,汽车后市场,无论哪个领域,在线下的活儿能做得好,才能做得久。这确实和其他行业互联网创业不同,不像做个网红的衣服,只要款式过得去,不是差得不行,更多的精力花在粉丝营销上就可以获得销量。汽车后市场是需要通过真本领才能沉淀最终客户的。所以,做汽车后市场方面的互联网,除了资金要有预算外,思维方式必须要改变,是先有品质才有流量,而不是先有流量才有品质,无数个案例证明了这点。

  提到信任,不得不提一下4S店,无论是整车销售、汽车常规保养,还是汽车美容、车友会,其实4S店都可以参与,也都知道怎么参与,毕竟他们和车厂关联最紧密,车也是人家造的,当然知道怎么修,怎么玩。

  但是,这么多年,不管是新闻报道上的“小病大修、过度维修”,还是坑人的“汽车零整比”,都反映出消费者对4S的不信任,你想想,国外汽车零整比大概是5比1,但到了中国,一些大汽车品牌(呵呵~就不说是哪几家了)的零整比能达到12比1,没办法,配件商、车厂、保险、4S店都要赚钱,垄断!

  当然也更加反映出,这样的传统业态是需要点变化的,里面的创业机会肯定是有的,但绝对需要耐心和时间。总不能让中国车主永远都贵的花不起,便宜的不敢买吧~~

  和人与人交往一样,对汽车后市场的信任也是需要一点一滴培育起来的。所谓信任,就是不蒙人、不坑人、不骗人。确实,中国的大部分车主是不够了解汽车后市场的,但这同时也是非常好的市场机遇,如何通过互联网让消费者更加具备粘性,是汽车后市场的互联网创业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但答案完全可以排除价格这一项,毕竟能买得起车的人,真不会那么在乎多付出一点,更在乎的是安全。

  ►汽车后市场的互联网创业思路

  毋庸置疑,汽车后市场的互联网创业空间肯定巨大。毕竟汽车后市场有这么大的市场规模和这么多的行业领域,再加上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通过互联网方式去优化、改变,提升效率空间。在这里,提几点创业思路,仅供参考:

  ❶ 十分聚焦某个领域

  汽车后市场涉及领域很多,需要多种专业知识,这个行业目前没有绝对的大佬;另外,中国的车主数量迅猛增加,处于特别初级的阶段。那么,可以考虑在某个精确领域进行创业,比如车友会,比如汽车常规保养,比如汽车科普解读,这些领域其实多多少少目前在市面上都有,只是没有发展到创业的高度。

  哪怕只是聚焦某个汽车品牌、某个热门车型,也是可以的,毕竟中国的汽车保有量是巨大的,而且中国是“万国车”,真的是众口难调。

  ❷ 聚焦区域

  不要想着一定要在多少时间内抢占多少的市场、多少的城市、多少的门店,多少的流量。前面提过,汽车后市场关注的是“便捷+信任”,哪一项都是一蹴而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能够在一个城市站稳脚跟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汽车后市场消费者肯定是走到线下用脚投票的。前两年,经常有很多汽车互联网创业者,动不动就说几年内要开几千家门店,唉~拜托,中石化加油站也才3万家左右,人家做几年了。

  ❸ 做久简单的事情就是胜利

  做久比做好要难很多,因为这代表的一种“工匠精神”。中国汽车后市场缺的就是这种精神,没有正确满足消费者的某一个小需求,就想去改变一个领域或者市场,那是非常不现实的。举个例子,一家连最平常的换机油都做不好的汽车保养门店,更别谈什么钣金喷漆、部件维修,也很难想象它还能做好什么。所以,汽车后市场真的不需要去颠覆,而是去优化,先从做好最简单的事情开始。

  ❹ 从轻做起

  可以先从一些比较适合互联网运作方面去考量,比如汽车文化、汽车科普、购车咨询等方面,一方面,由于汽车后市场的互联网创业必须要有时间的沉淀,另一方面,互联网思维最可能解决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的问题(某大型互联网汽车的PPT造车除外,呵呵呵。

  最后,什么样的团队适合汽车后市场的互联网创业?

  两点:首先,懂车、爱车:很难想象不懂车不爱车的创业团队做汽车后市场能走多远;其次,多年的汽车行业经验+多元化的知识沉淀(包括互联网,深刻建议)

  作者蔡国熙,东哥投资咨询业务合伙人,前京东战略分析师。有不同观点,欢迎直接评论,或回复,与蔡国熙互动!可加个人VX: robin25823847,请备注信息。建议关注公众号(dgjdds),同时阅读更多独家解读文章。

  榜单收录、高管收录、融资收录、活动收录可发送邮件至news#citmt.cn(把#换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