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3 18:01 科技魔方
2014年,4G的出现在今天看来可以定义为“一场酝酿已久的革命”:从产业到大众流行文化,流量一下子的解决了太多积怨已久的问题:首先,4G给大数据产业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但凡能跟数据扯上关系的行业都慢慢走上了产业化正轨;语音、视频取代了文字,和过去晦涩难懂的文字交流相比,“斗图”显得更加直白,也更幽默;高速实时的数据传输又刚好满足人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于是网络直播火了,顺便又救了游戏产业、搞出了网红经济……
看看现在我们周围的世界,能有今天这样的变化,其实都是“流量”的功劳。
这时候通信运营商站出来说话了:这么一大块蛋糕,眼睁睁看着别人靠流量大把大把捞钱,自己却在这边苦哈哈的给全人类做慈善事业,说到底通信运营商也是企业,全国上下加起来几万员工,不让挣钱有点不妥。
所以,流量提收费也就顺理成章了。
后来,由于公共网络的覆盖面积逐步扩大,“免费”的语音通话等OTT服务也正在快速取代常规通话服务,“全面流量时代”已成定局。为了顺应时代潮流,顺便也缓解一下产业矛盾,国家颁布了免除国内长途漫游等费用的相关政策,以此为过度,给通信运营者们一个缓和期。
既然上面给出了台阶,身为国企的通信运营商们当然也得顺着台阶走走,但是饭还是要一口一口的吃。既然数据影响力还在不断扩大,这对运营商来说当然是好消息,反正应用市场还在马不停蹄的拓展,技术也在不断更新,那不如就以退为进,给流量收费也来个降价,进一步加大市场需求。
三年过去,市场已经接近了饱和,新的需求又在不断出现,于是万众期待的好消息终于到了,4G差不多已经玩够了,5G要来了。
5G超高速率对用户群体真的有用吗?
关于5G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应用角度,在上一期文章中已经为大家整理出了一些推测和设想,而本期要针对的是:市场。
说起市场,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需求。
其实无论在什么时期,消费者肯为新技术买单的前提是,对自己存在可利用的价值。5G之所以被炒得那么火热,总的来说就是因为它在技术上触及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然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2000年3G网络遍布全球时,人们对4G时代的美好展望同样也是铺天盖地。
在那个流量供不应求的时代,所有人都对4G抱有非常强烈的好感:“手机终端成本必会降低”、“频谱利用率会远高于3G”、“数据传输速度可以达到夸张的1Gbps”等媒体公布出的消息无时无刻不在刺激消费者的神经。
然而,理想往往很丰满,但现实总是很残酷。4G实现商用之后,工信部政策上台,等待手机厂商的也许就是一块需要支持5-7种通信模式的手机芯片(GSM、WCDMA、CDMA1X、EVDO、TD-SCDMA、FDD-LTE、TD-LTE),下载速度也在数据分流的情况下仅能维持在10Mbps-30Mbps左右。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由于手机芯片要求必须做到多模支持,厂家最终将这些技术成本还是算在了消费者的头上。
所以,算来算去,用户嘴上不说,心里还是不舒服的。
4G如此,那5G呢?
从4G当前所呈现的传输速率来看,这已经足够满足广大消费群体在当前网络环境下的日常使用需求,而5G技术,在应用方面则更多满足的是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流量消耗领域,这些技术对于普通消费者群体来讲,似乎有些遥不可及。毕竟现在在手机上看个高清电影什么的已经不卡顿了,5G那么快,难不成要在手机上看IMAX?
更有意思的是,和网络支付改变了大众对金钱的使用概念一样,假如5G网络变得像今天的4G一样成为广域覆盖产品,那么也就是说在应用方面只需要几秒钟就可以下载完成一部3G大小的影片,这么快的数据传输速度会使人们对流量的用量更难以把控。之前网络上就有人吐槽“开了一夜4G,第二天发现房款搭进去了”,5G来了,这种情况没准真能实现。
5G再快,你敢用吗?
消费者的关注点永远是“资费”
无论如何,5G终归是一项造福人类的新技术,对于这种技术,保持一种相对乐观的态度还是有必要的。毕竟5G会让未来科技和人类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所以必须承认,5G技术的可利用价值是一定存在的。
那么问题来了:资费问题怎么解决?
首先,出色的效率一定会伴随高昂的成本。这里有一些数据,截至2016年,全国共有近8.6亿人使用4G网络,其中,占有市场份额最大的当属中国移动。73%的市场占有率使其付出了近4500亿元的天价投资,162万座基站在三年时间里使移动4G用户的渗透率达到了67.5%。
根据以往的市场反应来看,5G这种自带高消费标签的产品在推行初期一定也会以教育市场为主,不会快速取代4G产品,资费标准大概也会低于当前普通的4G套餐。
但是,当产品与市场完成融合之后,多半还是会走捆绑更多流量产品来实现差异化收费的模式,最终实现5G资费高于4G。虽然5G一定会是个好产品,但是如何制定大众消费者可接受的资费标准,是决定5G未来主要发展方向的关键。
未来影响5G资费的因素
由于5G依旧还只是个概念产品,那就不妨以当前市场作为参考,对未来进行一些大胆的推测。
一、定价模式
既然当前国内三大通信运营商在市场占有份额方面属中国移动最大,那么我们就以中国移动为例。
首先来参考一下中国移动的资费标准:除“全球通”系列套餐外,为了实现获取利润的最大化,中国移动采取的是根据不同地区来划分其套餐资费的价格,其中原因无外乎是以下两点:
1、不同地区之间发展水平、消费水平以及物价水平的不同
2、投入成本的不同,根据不同地区人口分布情况以及地理环境差异,部分地区的基站总体建设费用相对较高
既然聊的是资费问题,话题自然就要以消费者体验为核心。这种定价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资费因地区而采取差异化定价,必然会直接影响到区域内用户的消费体验。要找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首选角度一定是从技术方面入手,通过技术来降低投入成本,从而缩短地区之间的差距。但这种技术上的跨越否能在5G降临之前实现,暂时还不得而知。
二、行业竞争
对当前移动市场有过一些了解的人都知道,现阶段市场份额的分配情况是十分不均衡的,远没有达到之前大家所期望的“三国鼎立”局面。
这和中国移动先人一步进入市场有很大关系,在这种不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中国移动手中握有更多市场主导权,所以也就不必过分主动的迎合市场。
对于这种局面,联通电信也并不是无动于衷的。2015年12月,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联手推出六模全网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想借助中国电信低廉的4G上网资费以及优质的LTE FDD网络来和中国移动做一些博弈。
然而结局却很惨淡,与其说是和移动做一些市场上争夺,不如说是稳固现有的局面,中国移动市场占有率依旧遥遥领先。
但是,同样是通信产业的巨头,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4G玩不过你,5G马上就要来了,没有翻盘机会?说出来有点过分。
那么重点就来了,移动、联通、电信这种神仙打架的局面消费者或许并不关注,但行业竞争必定会带来价格变动,一家独大的局面总归还是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所以联通电信在未来几年会采取哪些动作就比较值得人关注了。
三、细分场景
上期文章中有介绍过5G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场景细分。虽然5G给未来技术提供了完美的支撑效果,但是,这些未来技术能否快速和民用领域实现对接还有待商榷。所以,根据这些不同的应用场景,采取不同的资费模式还是很有必要的。在民用和商用不同的角度上采取差异化收费,和前两点相比,这种方式也许在提高产品认可度方面也会显得更直接也更有效。
当然,这里还有很多关于资费定价比较天马行空的设想,比如“三大通信运营商整合为一家,统一定价”或者“国家开放通信产业的运营大门,使其走上更有利于市场的私有化运营模式”等等,但假设终究还是有一些“脱离实际”的成分存在的,更何况,就算这些想法能够落地,由于涉及面过于复杂,让计划变为现实也非一日之功。
那么,对于运营商们来说,技术解决也好,媒体公关也罢,采取哪种措施能消除用户“不敢用5G”的顾虑,才是现在的当务之急。
智客前沿作者:Cy梁乐 授权科技魔方首发
榜单收录、高管收录、融资收录、活动收录可发送邮件至news#citmt.cn(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