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0 20:53 创头条
2017年8月2日,大学生李文星在Boss直聘网站上找工作遭遇欺诈,并导致意外身亡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
Boss直聘被卷入传销的漩涡,似乎是个意外。但是如果我们对Boss直聘的隐患稍有了解,我们就会发现,这些问题并非最近才出现,而是一直处于失控的状态。只不过这次因为社会发酵而酝酿成了大事件。
究其本质,无非是我一直所说的“模式、品控和校正”三要素中,只有模式,没有品控和校正,所以跑起来当然快,但是一出问题就是大事件。
1、创业者并没有提高效率,只是取消品控而降低了成本
其实,Boss直聘并非唯一“裸奔”的创业者,回头看看,很多创业企业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只不过,有的企业回去补课,而有的则自欺欺人的选择遇到问题再说。
比如,“回家吃饭”App,省下来运营场地的成本和运营的成本,但是怎么能确保每个家庭主妇/煮夫做菜做饭都严格符合卫生标准呢?饭店有多重监管,但个人管理完全失控。任何一个人如果想做坏事就是动动手指。而且没有指定的责任人。怎么确保这中间的品质控制呢?
比如,“滴滴快的Uber”出行,参与运营的司机鱼龙混杂,从当初的报道来看,猥亵偷拍甚至更糟糕的事都有发生。这就是没有严格的品质控制的结果。但是如果要加强品控会怎么样呢?我想对于滴滴这样的平台来说,如果做到像出租车公司一样严格规范的品质控制,其成本要比出租车公司还要高吧。
比如,百度竞价排名,我毫不怀疑,以李彦宏的智商和团队管理能力,当然知道如何建立品控,把所有不合要求的违禁广告或者草菅人命的关键词都剔除出去。但是结果就是各种坑害“魏则西们”的误导的小广告把用户引向一个一个的深渊。(需要说明的是,百度是即便加强品控也仍旧可以赚钱的。所以百度的赚钱行为更为恶劣)
再比如,一些外卖平台(“百度美团饿了么都有份”),引导一些不合格的外卖如何登记上去蒙混过关,要管理真的很难吗?那为啥不做品控呢?
2、先跑起来再说的侥幸心理
Boss直聘这件事出来以后,媒体声讨者有之,看热闹不嫌事大者有之,但是我没有看到多少创业企业站出来说,我们的创业项目会做好品控,不会这样鱼龙混杂让骗子轻易得逞。
为何?
只不过是因为其他人也差不多,只是还没闹出人命来。但是让他们去建立品控,恐怕一时半会儿是做不到的了。
不用特别复杂的计算,我们就会明白:和构建Boss直聘模式的投入比起来,要确保这个模式的品控没有问题和漏洞,需要花费的成本应该是成本增加。
这部分投入耗资巨大,而且往往在数据上体现不出来,所以大多数时候大家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就好比《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制作人假装不知道这部作品是抄袭的;就好比百度员工不知道莆田广告是害人的一样,就算法律上不会负担责任,良心也会痛吧。
这让我想起来百度“魏则西”事件之后,曾经声称不会做医疗医药广告的周鸿祎站出来,“又一次”停掉了医疗医药广告。至少这些举措上是有反应的,而现在呢,我只看到创业者为了流量或者收入不断的放宽底线,却很少看到他们主动承担责任。
从这个角度来说,Boss直聘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倒霉蛋而已。把自己该做的事交给机器,声称帮助大家解决所有问题,然后一旦有问题就把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
3、“出来混,一定要还的”
如果从模式、品控和校正的维度看创业项目,就会发现很多创业项目是根本没有品控和校正的,很多时候,甚至连模式都没想明白。比如O2O的时候,烧钱买用户,根本没有想过模式是啥。所以,看起来创业者确实轻装上阵,但后面隐患也会很多。
品控因为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很多时候会被有意无意的忽略。这不仅是在互联网创业领域里面,在各个领域都有发生。
例如,汶川地震的时候我去现场采访,发现房子当时都建起来了,但是层层克扣的成本让楼房没有达到建筑抗震要求。“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建筑规范变成了一句空话,现场一片瓦砾——付出了无数人命作为代价。
没有有效的品控,很多项目就是汶川的建筑——没有地震都是合格的,一旦地震就原形毕露。
品控是创业者从项目灵感走向完善商业模式闭环的必经之路。没有品控,就会出现墨菲定律:凡事可能出岔子,就一定會出岔子。
最重要的是,创业者千万不要觉得过去的人傻,你是在去除中间成本。其实你是在取消品控和校正,所以看起来你的价格便宜,但实际上可能让用户付出的代价更大。
创业,还是要老老实实的做好模式、品控和校正。要真正的用项目提升整体的效率,而非牺牲品控来误导消费者。
榜单收录、高管收录、融资收录、活动收录可发送邮件至news#citmt.cn(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