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4 17:53 创头条
2018年加密货币峰会(CryptoSummit 2018)如期在苏黎世举办,来自47个国家的1000多人参与了此次峰会。在会议发言中,ICO监管是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
许多与会者指出,现在各国正在公开争夺ICO市场。除了其他议题,他们还对“瑞士的监管环境是否会继续吸引人们将瑞士作为在欧洲发起ICO的首选地”进行了讨论。
瑞士“加密谷”
瑞士是全球第5大ICO发起国(无论是从ICO数量还是从ICO规模上看),这得益于一个强有力的当地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位于楚格及其周边地区。楚格是一个只有3万居民的小镇,以低税率著称。在过去的5年里,楚格的加密货币行业不断发展。现在,它被称为“瑞士加密谷”。
该生态系统包括创业公司(如Bitcoin Suisse、Ethereum Switzerland、Monetas、Xapo和ShapeShift)、风投(如Lakeside Partners)、律所(如MME)、学者以及当地和联邦政府机构。他们组成行业协会,(如加密谷协会,一个由政府支持的行业协会),举办聚会,共同讨论相关事宜。
“加密谷”的代表人物Niklas Nikolajsen(比特币创业公司Bitcoin Suisse的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登台讲述了自己公司的故事。Niklas是一名软件开发员,为了寻找有利的监管环境,他从丹麦来到瑞士,后来在楚格跟其他人联合创立了Bitcoin Suisse。无论比特币市场如何起起落落,Niklas一直在坚守。现在,他领导着一个50多人的团队。他的公司参与了全球一半的ICO,其中包括一些规模最大的ICO:Bancor(1.53亿美元)、Status(1亿美元)、Tezos(2.06亿美元)。这让Bitcoin Suisse成为全球最活跃的ICO中介和咨询公司。
Smart Valor是一家区块链创业公司,也是此次峰会的组织者。该公司CEO Olga Feldmeier希望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征能让瑞士联邦政府(同样以去中心化、民主著称)对区块链产生天然好感。
加密货币和区块链有潜力彻底颠覆金融服务业。如果成功的话,“加密谷”可能会帮助因保密问题而日渐衰退的瑞士银行业重现昔日光彩。
瑞士监管机构认可实用代币
在世界各国监管机构中,瑞士金融服务监管机构FINMA首次尝试区分对待不同类型的ICO(由发行的代币的性质决定)。
2月,FINMA发布了ICO指南。与其他国家的监管机构不同的是,FINMA承认实用代币是一种特定的非证券类产品,不需要遵守证券法。MME的合伙人Andreas Glarner表示,这些指导方针将代币分为三大类:
支付(payment)代币充当一种支付手段,用于转移价值或购买商品或服务。这类代币发行主要遵守的是反洗钱(AML)法。
通过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基础架构,实用(utility)代币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方式去获取服务或应用。这类代币不受监管,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ICO发起人想把自己的代币归为实用代币的原因。
资产(asset)代币代表着对ICO发行人的债务或股权主张,例如公司未来收益的一部分。这类代币需要遵守现有的证券法。
监管会让ICO受益吗?
大多数与会者认为积极的监管环境将促进区块链和加密货币创新,而不是阻碍。
Asset tokens的ICO业务负责人Nicolai Oster如此评论FINMA的监管:
“最初,政府没有明确的ICO规定,我们只能依靠最佳实践和现有法规。现在,FINMA发布了ICO指南,我们明确知道该怎么做。这对整个行业来说是非常积极的,尽管它可能会对一些ICO项目产生负面影响。”
区块链研究所(Blockchain Research Institute)首席执行官Alex Tapscott对瑞士的监管环境很感兴趣,但是他也发出了一些警告:
“监管机构不是敌人,监管也不是一件坏事,但是我们需要用正确的方式去监管。一方面,我们要防止ICO诈骗;另一方面,我们不能监管过度而阻碍创新。”
其他美国发言者更警惕。比特币基金会(Bitcoin Foundation)的联合创始人兼执行董事Jon Matonis对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监管能力持相当消极的态度:
“监管机构不知道该怎么做。他们只知道股权或债务融资,但是ICO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种。”
DFJ的创始人Tim Draper进一步表示,自己原则上不信任任何政府帮的监管能力。他对Tezos ICO困境表示失望,似乎还有些责怪瑞士监管机构:
“瑞士本来有很大的机会,但是我认为瑞士错过了这个机会。它原本可以通过“适当调整”来恢复Tezos ICO。从现在开始,各国政府将不得不争相吸引ICO。”
事实上,其他国家正在与瑞士争夺ICO市场,包括身边的列支敦士登、直布罗陀,法国也许很快也会加入。全球竞争者包括新加坡和香港。
另外,ICO市场将经历更多起伏。许多ICO会公开崩盘,一些会被指控违反规定,另一些会引发集体诉讼。面对这些问题,监管机构到时将作何反应?
编译:邓桂华。本文来自crowdfundinsider
榜单收录、高管收录、融资收录、活动收录可发送邮件至news#citmt.cn(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