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行业

共享电单车巨头来“袭”,小玩家进入生死倒计时?

2020/05/14 16:19      品途商业评论 师天浩  


  4月份共享电单车市场风云再起,巨头纷纷入局,中小玩家处境开始糟糕。4月初,小遛共享在未完成相关部门“备案”的情况下,急忙忙的于合肥市经开区进行投放,致使城管队员不得不对辖区内的这些“黑车”进行了清空处置。

1.jpg

  共享电单车是共享单车的一个分支,经过几年的厮杀,相关制度已非常成熟,取得所在地备案后,再进行车辆投放是一个常识,小遛为何会如此的“焦虑”?天浩猜想,近几个月巨头开始加码共享电单车布局,类似小遛这样的中小玩家,在重压之下无奈的做出了“出格”的举动。

  就在不久前,滴滴旗下的青桔单车完成了超过10亿美元的首轮融资,今年3月18日哈啰出行对外透露,已在去年底完成了新一轮融资,拿到“钱”的两家单车平台都在加码共享电单车的布局。除此之外,有关媒体透露,美团单车今年也计划将采购超过200万辆共享电单车。

  在一二线城市流量红利“消亡”的当下,巨头们纷纷入场,看重的的是共享电单车在下沉市场的潜力。过去几年,在二线以下的城市,中小玩家趁巨头“无暇东顾”的档口缓慢发展。不过,缺乏资本的助力,技术和品牌双面的短板,使得这些抢了一时红利的中小玩家,或已进入了生死倒计时。

  为何成小镇青年的“最爱”

  2018年Trustdata发布的数据显示,共享单车市场主要以一二线城市为主,三四线以下城市或者是偏远的小县城则是以共享电单车为主。

  共享电单车并不是什么新事物,前几年在中国市场中可以说一直不温不火,原因之一就是当时巨头们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单车大战”上,忽略了共享电单车的发展。随着ofo濒临破产,摩拜被美团收购并更名美团单车,经过两年的洗牌,虽时不时的有新品牌“冒头”,可共享单车整体格局已基本确定下来。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政策,相比于三四线城市,一二线城市对于共享电单车的接纳程度不够,

  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相继发布文件,表示对共享电单车“暂不发展”或者“不鼓励发展”,一些大城市甚至直接明文叫停共享电单车。

  巨头的焦点不在共享电单车上,政策原因也让整个市场向三线及以下城市转移,经过几年的发展,共享电单车在下沉市场缓慢生长。

  比起单车,下沉用户更青睐电动车。单车巨头在下沉市场发力共享单车受阻后,逐渐认知到共享电单车的“魅力”,包括青桔、哈啰、美团等巨头阵营的共享电单车正在悄然入驻到三、四线城市。

  生活在三四五线城市的年轻人是共享电单车的主流用户,为什么“小镇”青年会喜欢共享电单车呢?天浩认为原因有三。

  一是三五线城市的公共交通上,缺乏一二线城市完善、便捷的交通体系覆盖,中短途出行非常不方便。公交车无论是密度还是频次,都无法满足用户出行要。出租车又存在数量不足,价格高昂的问题。相比于大城市共享单车大多为1公里范围的出行,三四线城市中三五公里的中短距离出行是主流,在这个出行半径中,人力驱动的共享单车体验,显然远低于共享电单车。

  因此在下沉市场,共享单车发展一般,却催生了旺盛的共享电单车需求。

  二是价格低,近年来,共享单车在成本压力下不断上调价格,目前美团和哈啰的单车起步价格提高到了1.5元/30分钟,部分城市甚至1.5元/15分钟,高过了很多共享电单车,1公里的短途骑行很划算,若是5公里上下的中短途出行,成本就不如共享电单车。

  超过1公里的出行需求中,共享电单车的性价比优势就很明显了。以北京、杭州等城市为例,3公里半径下骑行共享单车需要一小时左右时间,整体花费或达到4元,而同样的里程下共享电单车只需要2-3元。

  三是便捷,在三五线城市交通环境下,城市道路跟不上私家车暴涨的速度,导致出行效率过低,日常堵车成习惯,拥挤的道路中,更能体现出共享电单车的优势来。

  一公里内的短途出行,共享单车是优选。若超过一公里,人们肯定愿意选择更省时间和力气的共享电单车,尤其是炎炎夏日,随骑随停的共享电单车优势更为凸显。

  2018年极光大数据曾发布一个调研报告,小镇青年在出行方式上,网约车并不是主流选择,仅有3.4%的比例。反倒是摩托车、电动车、共享单车占有很高的比例,并且明显高于一二线城市的青年。

  毋庸置疑,更适合中小城市出行特点的共享电单车,在下沉市场发展良好。一二线城市流量红利见顶的背景下,巨头为了抢占“下沉”风口,必然会加码共享电单车的布局速度。

  虽然,三五线城市已有骑电单车、小遛共享、觅马出行、小品出行“抢先”在部分城市布局,可在巨头压力下,它们未来的处境非常危险。

  而且,中小共享电单车玩家受限于服务水平,在下沉市场的口碑也有好有坏,在黑猫投诉平台,截止发稿前,有关小遛共享的有效投诉多达49次。2019年9月17日,网友在黑猫投诉湖南站反映称,自己被小遛共享多次欺骗,多次套路。

  共享电单车中小玩家大多数是抓住了先发优势,自己掏腰包或通过融资,选择一座或几座中小城市缓慢发展。当巨头认知到其中商业价值后,中小玩家来到了最危机的时刻。

  巨头进,小玩家退

  面对下沉市场的诱惑,滴滴、美团、哈啰开始加速入场,资本巨头也纷纷注资开始遣兵调将。至此,在共享电单车领域,包括阿里、腾讯、美团、滴滴等互联网巨头均已入局。

  巨头玩家的“杀入”,共享电单车的上空一片乌云密布,过去在三五线城市“慢”发展的中小玩家有还手之力吗?总的来看,很难。

  资本短板:不久前,滴滴旗下品牌青桔单车刚刚完成了10亿美元的A轮融资,美团在2020年4月也向富士达、新日等电单车生产企业下单百万台共享电单车的订单。同时,美团还独家买断了富士达一款Q8车型。

  哈啰单车也不甘示弱,据哈啰出行官网披露的信息称,截至2020年2月底,哈啰助力车(共享电动车)入驻超320城,并且在3月份发布了最新一代的共享助力车“云起”。

  2020年4月27日,在哈啰2020年春季媒体沟通会现场,哈啰出行联合创始人、CEO杨磊透露,2019年年底哈啰已完成新一轮融资,其中蚂蚁等老股东加码再投。哈啰出行执行总裁李开逐也对媒体表示,助力车领域今年将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以哈啰为例,助力车业务的发展速度及增量的速度都将高于共享单车。

  反观,共享电单车大多数中小玩家的团队都不大,因为共享电单车的产业链很成熟,几个人的小团队就能在小城“搞”共享电单车。

  “现在没有人知道市面上到底有多少个共享电单车平台”,浙江一家共享电单车平台的负责人吴东在接受《全天候科技》采访时透露,他们现在进入了60个城市,车辆10万台左右,这已经算规模大的了,还有很多平台只有两三万台车,甚至更少,“有的只占据一个大学校园,或者一个城市”。

  用户短板:中国存量的电瓶车规模已经超过了3.5亿辆,每年新增的电瓶车销量在4000万辆左右,截止2019年10月,哈啰、美团、青桔三家共享单车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已经高达95%。

  而且在核心用户群上,围绕“小镇青年”的争夺战已经打响,例如滴滴为青桔单车找到刘昊然作为代言人,进一步强化在年轻用户群体中存在感,向下沉市场的小镇青年抛去了橄榄枝。

  品牌劣势:共享电单车已是用户投诉的重灾区,稍微知名一些的品牌,只要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都能搜到几十条有关乱收费、退押金的投诉。行业光鲜亮丽的另一面却是用户的“纠纷”不断。

  巨头的进入,出于品牌想象和战略目的,注定会更加重视服务的质量,将倒逼用户的用脚投票。中小玩家的退场,这是一开始就注定的结局。

  技术劣势:技术创新已是整个共享电单车行业的共识,毕竟技术是扫除一切现实问题的关键,或者说是打动资本市场的第一要素。

  以宁波市场为例,小遛共享下大力气宣传自家的90度规范停车和亚米级精准定位技术,其实更多的是概念包装,此类电子栅栏的技术在共享单车时代就已不新鲜,这还是中小玩家中表现不错的一家。

  共享电单车的技术核心无外乎电池和“换电”。中小玩家仍然受困于电池技术和市场规模,美团、滴滴等巨头眼中则是另一番景象。

  传闻,美团订购的车型锂电池续航能力在60公里左右,较于市场上一些小品牌的车辆有着不小的续航提升,如果车辆每天被骑3次,单次骑行3公里左右,换电一次即可保障一周左右的正常运营,在成本控制上更有优势。

  哈啰出行在2019年就与宁德时代、蚂蚁金服成立了合资公司,探索标准化的换电柜、换电车等产品。

  下沉市场的战争是巨头所不能放弃的一战,虽然小玩家钻空挡吃了口红利,但是面对巨头的跑马圈地还是得吐出来,有了共享单车的前车之鉴,共享电单车的战争势必会夹杂着残酷二字。

  对于巨头玩家而言,就算不发起“烧钱大战”,仅凭品牌影响力和技术实力,也能将大批的中小玩家碾成碎末。

  回过头来看,小遛共享“黑车”风波并非一次偶然事件,在“恐惧”心理下,进退失据的中小玩家,更大的危机还在后面。

  榜单收录、高管收录、融资收录、活动收录可发送邮件至news#citmt.cn(把#换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