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8 10:57 财经故事会
文/陈纪英
刚刚提交招股书的蚂蚁集团,到底值多钱?
市场传闻,蚂蚁集团两地上市的估值目标为2250亿美金,考虑到2018年,蚂蚁C轮融资时估值就高达1500亿美金,这一传闻并不算离谱,换算人民币则是1.55万亿。
不妨类比一下,同期,宇宙行中国工商银行的市值约为1.7万亿人民币。
招股书显示,2020年上半年,蚂蚁集团的净利润为219.23亿元,刚刚超过工商银行今年一季度净利润(844亿)的四分之一,以此粗略估算,市值与蚂蚁相当的工行,2020年的净利润大概是蚂蚁的七八倍。。
两者估值逻辑的根本分野,或许在于工商银行被归类为金融行业,蚂蚁集团被定义为科技公司,资本市场通常高看科技行业,低看金融行业——目前,工商银行的市盈率不到6倍,而阿里和腾讯则分别高达36和46左右。
既事关未来的发展路径,也事关其IPO市值,一只脚跨入资本市场的蚂蚁集团,能否撇清金融浮沫,显露科技本色?
1
蚂蚁底色:科技VS金融?
2017年,阿里结束了与银行业剑拔弩张的两年时光。
当年3月底,杭州春光灿烂之时,马云和建设银行董事长王洪章在红彤彤的背景板前,把手紧紧握在了一起,建行、阿里、蚂蚁金服(后改名蚂蚁集团)正式联姻。
阿里有机会在杭州主场,对谈远道而来的建行贵宾,与其放低姿态不无关系。此前一周,蚂蚁金服公开宣布,未来只做Tech(技术),帮金融机构做好Fin(金融)。
不久之后,我曾当面请教过一位蚂蚁金服副总裁,“你们和银行的关系是赋能吗?现在赋能这个词儿太火了。”
他沉思了一小会儿,然后笑着摇摇头,“我觉得最好不要用这个词,我们是助力,有些银行的体量很大,用赋能这个词是不是有点缺乏对银行的敬意?我们是合作伙伴。”
如此字斟句酌界定双方关系,显然,他试图传递出更多的谦逊,强调和银行是互补而非竞争。
到了今年7月中旬,蚂蚁金服改名为蚂蚁集团,几天后,蚂蚁集团官宣启动上市。
但蚂蚁集团到底是科技还是金融公司,归根结底还是要看业务。
招股书显示,蚂蚁集团的收入分为三大板块: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数字金融科技服务费、创新业务。
2018年之前,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收入一直是大头,2017年、2018年占比分别为54.9%、51.8%,但四年间,其占比一路下滑,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占比仅为43%、35.9%。
与此同时,数字金融科技、创新及其他业务两个板块占比一路高涨,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上半年,两者合计贡献分别为45.1%、48.3%、57.0%、64.2%。
营收结构的变化,也与2017年启动的转型相互印证——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以Tech立身的蚂蚁集团并非徒有其名,毕竟,其大半壁江山来自科技创新板块。
因此,蚂蚁金服在上市之前突击改名,更多是纠偏——防止其被资本市场误认为是金融行业。
定义为科技公司,而非金融公司,是基于对利益的让渡,通过撬动更多金融机构的资金和资源,最终做大业务。
如归属数字金融科技板块的微贷业务,到了今年上半年,其对营收的贡献占比接近40%,登顶第一大营收来源。
微贷的业务模式里,蚂蚁基于用户优势和场景优势,负责获取C端用户和小微商户的信贷需求,而后把需求对接给金融机构,由后者独立进行信贷决策和贷款发放,获客的金融机构再向蚂蚁支付技术服务费。
截止2020年6月30日,蚂蚁集团已与100家银行合作,贷款余额高达2.1万亿元,规模大概是工商银行的八分之一,招商银行的二分之一,要知道,蚂蚁不像银行可以低成本吸纳公众存款,如果不是仰仗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断断难以达成这一规模。
显而易见,收回金融触角,擦亮科技本色,之于蚂蚁集团,短期来看是让渡了利益,但撬动更大力量的业务规模,符合其长期利益,也更受资本市场偏爱——以科技公司的估值模型,获取更高的市值。
2
蚂蚁链:下一个阿里云?
既然蚂蚁金服要做一家科技公司,那么支撑其科技属性的技术积累到底有哪些?
时针拨回2017年10月11日,在杭州举办的云栖大会上,时任蚂蚁CTO的鲁肃(程立,现任阿里巴巴集团CTO)给出了答案,蚂蚁面向未来的“BASIC”战略首次复出水面——Blockchain (区块链)、Ari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Security(安全)、 IoT(物联网)和 Cloud computing(云计算)五大领域。
“这些‘基本款’技术支持着支付宝走到今天,挑战‘不可能’的技术边界”,程立说。
招股书显示,目前,蚂蚁在全球四十个国家或地区拥有26,279项专利或专利申请;1.6万名员工中,技术研发人员占比已经超过64%;集团董事会中,1/3是技术背景出身,分别为胡晓明(蚂蚁集团CEO)、程立(阿里巴巴CTO)和倪行军(蚂蚁集团CTO)。
值得一提的是,在BASIC五大技术要素中,首次显山露水的B(区块链)打了头阵——区块链能够担当起如此重任吗?
井贤栋的答案是肯定的,“16年来,蚂蚁最核心的产品就是用技术去建立信任”。
早期支付宝的信任,来源于其担保机制。10年后,蚂蚁义无反顾探路区块链,既是对“信任”价值的传承,也是对信任机制的革命——用不可篡改的算法和数据,去构建信任,熨平隔阂;而且,相比于支付宝只能狭隘的适用于交易领域,区块链的应用场景则更为多元,适用范围要更为广泛,堪称“信任新基建”。
与其坐等他人革命,不如自我革命。
“构建信任是区块链技术的真正魅力,作为一种深层次的信任连接技术,区块链将使各行各业之间产生更好的连接,全新价值流转的生命力。”蚂蚁集团副总裁、蚂蚁集团区块链业务的操盘手蒋国飞如此定义。
7月23日,蚂蚁集团宣布启动IPO,7月24日,蚂蚁链面市——时点的选择有其深意,某种程度上,蚂蚁链的上线就是蚂蚁“科技属性”的擦亮,也是蚂蚁启动IPO的热场。
蚂蚁链由马云亲自命名——也是在刻意彰显其重要性,“这个决定可能不亚于我们当年决定成立支付宝。”
在内部,以蚂蚁链为代表的蚂蚁科技创新板块,很像是阿里云之于阿里巴巴。
这样的类比基于四个维度的相似性。
第一,两者都是公司的技术担当。
早些年间,宕机、卡顿是双11一年一度的噩梦,2019年双11的订单峰值,是2009年第一次双11的1360倍,也是Visa峰值处理量的8倍有余,但宕机噩梦却没再重演。
回头看蚂蚁链,在招股书中,共有130处提及区块链,阿里系区块链专利数连续四年全球第一,未来,蚂蚁链要成为蚂蚁构建系统信任机制的基石。
第二,两者发展路径也非常相似,都是由内而外,打造开放平台。
阿里云的第一个客户是淘宝,扛过双11的洪峰,才算拿到了对外“营业”的“开业许可”。
回头看蚂蚁链,第一个项目应用于阿里内部的公益活动,2018年,又开始支撑跨境汇款,随后才开始走到外部,标准化部署的区块链云服务、面向中小企业的开放联盟链等。
第三,两者都是类似水电煤的基础设施,在应用落地上具有广泛的普适性。
相比于支付宝的担保信任,区块链构建的基于数据和技术的系统信任,在应用上具有更为广泛的普适性;目前蚂蚁链已经应用于公益捐款、食品安全、正品溯源、跨境汇款等50多个场景;每天“上链量”超过1亿次。
蚂蚁链的商业化也开始启幕,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和2020年1-6月,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的创业以及其他业务收入,分别为5.14亿元、7.45亿元、9.30亿元和5.44亿元,虽然绝对额度不高,但持续增长。
第四,无论是阿里云还是蚂蚁链,都能和阿里大生态实现大协同。
阿里的定位是商业操作系统,而区块链能力的注入,为其添加了系统性的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
在这一系统中,阿里云输出计算效率,助力于生产力的提升,蚂蚁链输出计算价值,完成利益交换,作用于生产关系的重构和完善。
蚂蚁链和阿里云合作空间也相当辽阔,比如,蚂蚁集团发布的“蚂蚁链一体机”,就是蚂蚁链与阿里云技术融合的产物,提供强隐私、高性能、 高安全、即用即上链的区块链技术服务。
但阿里云和蚂蚁链的起跳姿势,却有明显区别。
在云计算领域,阿里云虽然是中国云计算领域的打头者,但是在全球范围内,刚刚跻身全球三甲的阿里云,某种程度上,算是亚马逊AWS的跟风者和后来者。
区块链领域却别有光景。截至2019年底,全球约有区块链相关专利2.2万件,其中中国占比63%,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排在第二位的是美国,专利占比仅为18%;零壹财经发布的“ 2020年全球区块链专利排行榜TOP100”中,中国有52家公司上榜,Top3公司均来自中国, 分别为阿里、腾讯和中国平安。
换句话说,在区块链领域,中国是技术引领者,而阿里则是排头兵。
当然,“始于区块、链接产业”——光看专利数量并不全面,技术是否先进,终归要通过应用来验证。
区块链技术已经出现多年,但应用场景迄今为止依然有限,主要阻碍就在于交易处理速度太慢,比特币每秒只能进行大约7笔交易,以太坊的速度有所提升,也就每秒10-20笔,完全无法满足大规模商用的需求。
而蚂蚁链的平台性能达到了“双10亿”——支持10亿账户规模、每日10亿交易量,每秒10万笔跨链信息处理能力,交易处理速度的指数级提升,是大规模商业化的起点。
不妨再横向类比全球其他主流的联盟链,比如由Linux基金会牵头, IBM、Intel等主导的联盟链Fabric,每秒处理交易量为1000笔左右,远远低于蚂蚁链。
交易速度的大幅提升,交易成本的大幅降低,扫平了区块链广泛应用的技术障碍。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蚂蚁链在商业化上也能一路飙车。
蚂蚁链解决方案负责人东雅坦诚,区块链应用的大爆发可能还要5-10年,一要取决于多少东西上链,二是多少用户和客户用链。
尽管蚂蚁链已经跑通了50多个场景,但依然处于小打小闹的试水性质,产业的大爆发仅有技术积累远远不够,还需要上下游达成上链共识;其次,区块链属于新兴技术,相关监管政策的制定具有滞后性,可能会影响区块链的应用速度。
但在技术的探索上,错过从来比试错更为危险,先行一步也许有一时走偏的风险,但晚走几步,可能就会深陷步步落后的一世深渊,蚂蚁可以忍受早走几步的寂寞冷清,但不能承受错过时机的出局风险——更何况,资本市场上熙熙攘攘的冒险者,永远愿意投资未来,为梦想买单。
榜单收录、高管收录、融资收录、活动收录可发送邮件至news#citmt.cn(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