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8 00:09 艾媒网
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以“公平守正 安心消费”为主题,2022年“3·15”晚会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曝光了十多种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业乱象。
其中,在线直播平台在内容及主播上,存在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的情况,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在线直播行业的监管力度,直播企业需要加强对内容及主播质量的把关,消费者则需要警惕“捡便宜”等陷阱。
在线直播用户规模扩大,直播间消费乱象丛生
根据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近期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在线直播行业发展研究报告》,中国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总体保持稳步增长的趋势,2021年人均文娱消费支出回升至2599元,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同时,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MCN机构数量为34000家,呈缓步增长的态势。
在经济、社会等因素的推动下,中国在线直播用户规模进一步扩大,2021年达到6.35亿人,预计2022年可增至6.6亿人。作为文娱领域的新兴业态,在线直播行业近年来不断演变发展,直播的内容及方式可谓千奇百怪。随着在线直播用户增多,越来越多人通过在线直播间消费,例如在直播现场购买主播推荐的产品,为主播花钱刷礼物等。
直播间套路多,主播卖力出演唯“钱”是问
目前,用户喜欢的直播类型,以电商直播和娱乐直播为主。数据显示,在受访用户中,有60.8%的人偏爱电商直播,57.1%的人喜欢娱乐直播。
根据艾媒咨询的调研,超过九成的电商直播观众有过在直播间购买商品的经历,仅4.5%的人表示从不购买。
(一)“专家带货”、“实地验收”、“边境交易”全是演戏
在“3·15”晚会中,被曝光的直播套路之一,就是电商直播间以演戏的方式售卖假劣产品。例如,有主播自称是玉石专家,说起珠宝玉石来头头是道,更以“放血”降价的方式带货,让观看的用户有捡到大便宜的错觉。实际上,主播的身份背景、人生经历、专业学识等都是提前编造好的故事。直播间里还会有“托”带动气氛,鼓动观众消费。
更有甚者,直播间里的带货主播和所谓的卖主都是演员,双方联手演绎边境交易,用现场验货、冒充外国人、砍价中起冲突、假装急切的言行等方法误导消费者下单购物。而经过记者暗访,这一切看似神秘紧张的交易都是有剧本的,大多在直播公司附近的山林里,或者在公司搭建的场地中进行。
很多电商直播间里的砍价,也只是先把价格定在一个很高的位置,再在直播中往相对较低价格说,以实现大幅降价,但无论如何,售价基本都会比进货价高出一倍以上,主播和商家稳赚不亏,真正吃亏的可能就只有消费者。
(二)娇俏主播背后是粗犷汉子,财产感情全被套路
而对于在线直播用户喜爱的另一种直播类型,娱乐直播,也存在欺骗消费者感情和财产的乱象。这种直播公司的套路,通常是“女主播+男运营”的组合。
线上,青春貌美的女主播在直播间和粉丝互动或表演才艺,鼓励粉丝刷礼物;线下,男运营用主播的微信同时和不同的“金主”聊天,假装女主播的语气,对有消费能力的粉丝嘘寒问暖,诱导其观看更多的直播并消费,甚至会让粉丝直接通过微信或支付宝转钱。
记者暗访发现,被蒙在鼓里的用户以为受到真心实意的关心,但实际上,用户在私聊中所透露的私事,常常被男运营们冷嘲热讽,成为笑料。直播人员的这些行径极不尊重直播用户,已大大侵犯消费者的权益,有的还构成了犯罪事实,对消费者的情感与财产都是一种损害。
中国在线直播行业问题与痛点感知调查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69.0%的在线直播用户认为直播内容的问题需要改进,65.1%的用户觉得主播筛选机制仍有改进的空间。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直播内容、个人主播均为在线直播行业必不可少的部分,直播内容质量以及个人主播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直播平台发展的好坏,因此,各大直播企业应该加大对内容监管以及主播筛选方面的整改力度。
数据显示,在中国在线直播用户对平台痛点感知中,超过60%的人认为商品质量不过关是最大的痛点,近五成的受访者为商品直播的虚假宣传而头痛。另外,内容低俗、主播素质良莠不齐、礼物消费监管不足等也是用户感觉到的痛点所在。
上述调查结果与央视曝光的直播消费乱象相符,这说明和商品、内容、主播等相关的问题存在已久,消费者上当受骗的事件时有发生,光靠平台自觉整改,或依靠消费者自行判断,可能成效不大。有关部门需要增强对在线直播行业的整顿力度,进一步规范在线直播平台的发展,引导我国在线直播行业健康成长。
榜单收录、高管收录、融资收录、活动收录可发送邮件至news#citmt.cn(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