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报告

移动储能行业:便携储能设备消费需求大,中国移动储能将迎来增长期

2022/10/20 17:50      艾媒网   


  得益于近年来跨境电商的发展,以移动储能为代表的产品开始通过线上渠道走向全球,便携式储能的销售网络遍及全球。目前,移动储能产业的供给侧市场已经形成了初步布局,中国移动储能产品出货量占全球出货量的90%以上。

  按照消费场景划分,移动储能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一般储能/便携储能、房车储能、家庭储能,其中一般储能/便携储能按照场景又可以分为,户外旅游场景和应急救助场景的产品。当前全球储能相关项目签约和落地保持高速增长,欧美、中国是储能最主要的增量市场,海外户用光伏和国内风光基地,将带动储能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

  近期,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发布了《2022-2023年全球移动储能分析与投资机遇分析报告》,围绕全球移动储能行业发展概况、中国移动储能的产业环境及产业链、消费者行为、竞争情报案例、发展挑战及机遇等进行分析解读。

  全球便携储能设备需求大,利好中国移动储能市场

  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便携储能设备消费市场规模为3.8亿美元。在近几年的产业发展推动下,预计2022年便携储能设备消费市场规模将达到59.0亿美元。便携储能的绿色无污染、安全便携、操作简便、无噪音、大容量、大功率、可同时输出交流及直流电、适配性广泛等优点,精准匹配了新时代电力需求市场的消费痛点,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常用电子电气设备,广泛应用于户外出行和应急设备等多个领域,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从全球的不同区域来看,美国的便携储能需求量远超其他地区,而日本、美国、中国这三个国家在应急用电方面的需求也较大。

  数据显示,预计到2026年,在户外活动领域,美国将成为便携储能最大的需求市场,需求量将达到600.0万台,占全球的44.3%;其次为中国,占比为19.2%;在应急用电领域,日本由于灾害高发,或将成为最大的应用市场,需求量将达330.0万台,占全球总量的28.6%。

  多元化用电需求推动中国移动储能市场发展,户外活动成主要使用场景

  贴近自然、氛围轻松的露营正成为当下大众的休闲新方式。户外露营的火爆催生了大量户外产品,其中供电时不可或缺的户外电源销量增长迅速。天猫数据显示,2022年4月20日-5月4日期间,户外电源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2倍以上。京东数据显示,其总成交额开场2小时10分钟超过去年“开门红”全天,其中户外电源环比上期增长61倍。

  调研数据显示,中国移动储能消费者的性别中男性占比61.9%,女性占比38.1%;中国移动储能消费者的区域分布中,二线城市占比32.6%,北上广深占比27.5%,新一线城市占比24.9%。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移动储能属于性能较强的产品,而男性更喜爱研究产品性能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家庭中男性购买移动储能的比例较高;同时,随着疫情的反复发生,聚集性较弱的露营、家庭户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且由于二线城市居民的业余时间较为宽松,在一定程度上对移动储能的需求较强。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户外旅行日趋成熟,便携储能市场潜力巨大。调研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移动储能产品的使用目的或场景主要为,私家车/房车自驾旅行(汽车应急启动、电动轻型车、车载冰箱、照明灯)占比69.2%、户外赛事活动:探险、越野、滑雪、极限运动等占比52.1%,少部分消费者会在停电时使用应急储能。

  以往户外及应急情况下的电力供应主要由传统的燃油发电机提供,但燃油发电机噪音大、操作复杂且污染环境,而目前的移动储能可以较好的解决传统燃油机的这些问题。调研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认为移动储能相比传统燃油机的优点主要为,噪音小(60.4%)、操作更简单(49.7%)、体积较小(46.6%)、与太阳能电池板等搭配使用,清洁环保(46.1%)。

  另外,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也是户外用电的高频需求者。

  2017-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迅猛,预计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3.1千亿元,同比增长25.5%。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充电、换电需求大增,但是目前新能源汽车的最后一公里充电问题暂时未能得到根本改善。因而“移动储能式”充电桩成为产业发展新的重要配套,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国外移动储能消费市场发展比较成熟,中国还在新兴阶段。移动储能概念兴起于国外,并且已经在美国、德国、日本等注重户外活动及自然灾害较多国家得到应用。随着极端天气的出现,海外国家和地区限电严重,移动储能设备的需求市场将进一步扩大。中国消费市场对移动储能需求度较低,但随着户外露营、房车旅行等休闲方式的增加,中国的移动储能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群体都在扩大。

  榜单收录、高管收录、融资收录、活动收录可发送邮件至news#citmt.cn(把#换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