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评论

商超「回暖」?

2025/02/18 17:55      微信公众号:灵兽 楚勿留香  


  1.2025年,零售行业的“冷风”可能吹得更加凛冽。

  在凛冽的寒风中,虽然还有一丝希望,但多个信号却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一是,消费者的信心逐步恢复,还是愈发消沉?二是,营商环境和市场是否变得更为宽松和活跃?三是,商超究竟迎来的是回暖的曙光,还是仅仅是短暂的温暖?

  零售业的大环境,从未像今天这样充满疑问与不确定性。2024年,零售行业中发生的变化将会延续。

  从超市到百货,再到便利店,几乎所有零售业态在2024年都遭遇了不小的“寒冬”。数据最为真实,直接将这股冷风送到了商家们的脸上。

  在2025年伊始,CCFA对2024年连锁超市的经营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有效样本共47家超市企业,拥有1万多家门店,年度总销售额近3000亿元。

  从统计结果看,2024年连锁超市行业面临较大的发展压力。

  一是,57.4%的企业销售总额同比出现下降;38.2%的超市企业销售总额同比实现增长,其中大多门店总数并无增加。

  相较于2023年,行业整体回暖的趋势仍不明显。

  二是,增收不增利的现象较为突出,25.5%的超市企业净利同比增长,增长的超市中58%的增幅低于5%。53.2%的超市净利同比下降,下降的超市中近半比例降幅大于10%。

  值得关注的是,销售额增长的企业中,三分之二的企业利润未同步增长。换句话说,增长并没有转化为显著的利润提升,“增收不增利”成为普遍现象。

  虽然,一些地区性超市,如湖北雅斯、广东嘉荣等,在经营能力提升上有一定突破,取得了相对不错的成绩。但门店收缩已成为行业普遍现象——2024年样本超市整体门店净收缩约1.8%,不仅是关店的数量在增加,企业整体的扩张欲望也在减退。

  为了“活下去”,不少超市在修复“旧伤”的同时,也开始加大对现有门店的转型与升级,以提升经营效益。

  但也有好的迹象,从全行业来看,2024年3/4的超市企业尝试调改,其中75%取得了增长,增幅主要集中在20%以内,个别调改门店增长超过50%,调改成效初显。

  商超的表现并不乐观,这种不乐观也在百货行业有所体现。

  2.2024年截至11月,有超30家百货商场宣布闭店,而2023年这一数字是21家,2022年是42家。

  从某种程度上说,百货商场的困境也颇为严峻。

  根据《联商网》的统计,截至目前已经有21家百货上市公司披露了2024年业绩快报,其中有8家企业出现亏损,约占总数的38%;有6家企业净利润实现增长(含亏损收窄,按最高亏损金额计),约占总数的29%。

  有15家企业净利润出现下滑(含亏损增加,按最高亏损金额算),约占总数的71%。

  一如既往,商誉减值成为了许多百货商场业绩失利的推手,而消费疲软则是主因。消费信心低迷,尤其是在服装、化妆品等非必需品领域,市场需求严重不足。

  面对这样的局面,不少百货商场只能通过品牌重组、门店升级以及新业态探索等手段求生,但这些转型效果并非立竿见影。

  可以说,2025年,无论是对商超还是百货来说,都将迎来一场硬仗。

  此外,相较2024年,2025年,连锁商超扩张意愿明显降低,发展战略也开始分化。

  根据CCFA的摸底调查,各有36.2%的企业选择扩张战略和收缩战略。扩张战略包括深耕已有区域、改造升级设施设备、跨区域发展等,其中跨区域的扩张占比最小,仅2.1%;收缩战略包括关闭不良门店和优化既存门店。剩下的27.7%的企业,选择巩固既有市场的平稳发展策略。

  2025年的工作主轴,将是采购模式变革、组织业务流程优化和门店运营质量提升。换句话说,守住既有阵地,提升内功,成为更多企业的选择。

  以区域龙头绿城超市为例,其发展战略没有大的调整,依然秉承稳步发展的战略,不盲目开店,对现有的门店进行转型升级,加大自有品牌销售占比,增强商品差异化配置,为消费者提供更具性价比的商品和服务。

  绿城超市董事长田建忠对《灵兽》表示,2025年,零售业整体仍旧处于调整期,大多数企业都在整顿门店,对门店进行转型升级。

  绿城超市将持续深挖商品:一是,自有品牌的推广;二是,常规品的优化调整,导入更多适合新生代消费者需求的商品;三是,强化加工品类的提升,例如:熟食、烘焙等。

  同时,田建忠也对2024年销售下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是客单价下降幅度较大。客单下降的原因有三个:一是,物价持续低迷,农产品下降更为严重;二是,普通消费品物价也出现下降趋势,例如:酒水饮料等,酱酒的降幅在20%左右;三是,大量自有品牌对一线品牌的平替。

  面对零售行业的变化,田建忠认为,纯粹的价格战没有意义,只有为顾客提供更有价值的商品才是王道。针对零售市场业态相互冲击、相互影响的问题,没有必要放大。

  “这些年一波一波的新业态层次不穷,沉淀下来的不多。因为市场分层,消费分级,不同业态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把自己的专业做得更好,效率和品质才会更具竞争力。”田建忠称。

  3.2025年,商超行业究竟有回暖的可能吗?

  如果仅凭2024年的表现来下结论,可能会得出“回暖难”的结论,因为大多数超市、百货商场的困境尚未根本解决。自有品牌的崛起、价格战的持续,仍未能为整体市场带来实质性复苏。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2024年某些企业的积极调整与改造,也已经为2025年商超回暖埋下了伏笔。特别是部分超市与百货商场在业态结构上的调整,已开始带来一些可喜的变化。

  例如,绿城超市在田建忠董事长的引领下,坚守自有品牌与加工品类的“差异化路线”,虽然2024年整体业绩表现并不突出,但自有品牌的扩展和对新生代消费者需求的关注,已经为未来的回暖奠定了基础。

  不仅如此,自有品牌的不断优化、商品的深度调整,配合线上业务的拓展,确实让某些商超逐步找到了市场的新机会。例如,熟食、烘焙等加工品类的崛起,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传统商品类别的空缺,逐步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

  这些新型消费趋势,预示着商超在2025年不排除有可能从单纯的“低迷”中逐渐爬升,走向回暖。

  在市场中,不乏业绩突出的优秀选手,比如胖东来,山姆等。

  有数据显示,2024年,山姆会员店中国全渠道销售额破千亿,达到1005亿元,其中,线上销售占比超过48%。

  胖东来集团的业绩表现更是亮眼。2024年,集团整体销售近170亿元、税收6亿多元、利润8亿多元、员工平均月收入9千多元。

  但从整个零售行业的现状来看,商超回暖的路途依旧曲折。

  2024年,行业整体还在调整与转型的过程中,许多商超的回暖迹象,仍然属于短期内难以彻底扭转的局面。但与此同时,商超行业内部的一些积极调整,如自有品牌推广、门店改造、精准商品优化等,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希望。

  特别是在便利店与即时零售的快速崛起的背景下,商超的回暖,可能会更多体现在逐渐恢复的市场信心和日益多元化的业态模式上。

  2025年商超是否回暖的答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是一场需要时间、耐心以及不断创新的漫长战役。商超能否实现彻底的回暖,依赖于能否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能否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新定位。

  唯 一可以确定的是,商超的回暖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的累积与深度的战略调整。

  榜单收录、高管收录、融资收录、活动收录可发送邮件至news#citmt.cn(把#换成@)。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