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评论

从互联网角落里走出来的Figma

2022/09/19 14:10      微信公众号:新莓daybreak 翟文婷  


  Figma,一个只有几百万人使用,绝大多数C端用户都没听过的产品,打算以200亿美元的价格卖给Adobe。

  虽然用户规模有限,而且绝大部分是设计师,但Figma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微软、Twitter、Uber都是它的客户。

  华为和大疆也曾为Figma付费。网易、京东、头条和小米早在2020年就有设计团队使用Figma。简而言之,Figma是面向设计师的Web端实时协作工具,类似在线文档,多个用户可以同时处理一个设计。在互联网公司,多个用户可能是多个角色。一个产品从想法到设计再到生产,UI设计师、产品和研发都要参与其中,Figma就是协作平台。团队的设计工具,而不仅仅是设计师的设计工具,这个定位帮助Figma超越对手,一骑绝尘。

  尤其疫情影响下远程办公的需求激增,Figma的估值从2020年的20亿美元飙升至现在的200亿。这种示范效应下,国内对标Figma的MasterGo、即时设计、Pixso也相继拿到不小的融资。尤其今年3月,Figma封停了被美制裁名单的相关公司账号,华为、大疆就在其中。

  出于安全和稳定考虑,国产替代是大势所趋。承接这样的刚性需求,是中国版Figma的机会,更是难关。Adobe收购Figma,为市场再添变数。毕竟Adobe在设计软件世界,具备主宰的地位。一个被广泛关注的问题是,被收购的Figma能否续写传奇?

  01

  很多时候,Figma并非*。国内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设计师姜勤告诉新莓daybreak,过去他们主要在用Sketch。

  这是另外一个比Figma更早出现,也更专注体验的设计软件,深得设计师群体的喜爱和追捧。2019年,Sketch的全球使用率高于Figma。但因为是本地化软件,共享文件不方便。于是,他们决定切换平台,在Figma和Master Go之间二选一。

  Master Go之所以进入他们的考虑范围,一个重要原因是罗永浩曾为其代言。今年5月,罗永浩在微博发布一则关于Master Go的视频,很多互联网从业者才*次听说这个产品。他们打出的口号是,「能最多承载 500 人同时在线协同和图层量 10 万级别大型项目」。Master Go还推出「国产设计软件共创计划」,美团、知乎、自如、顺丰等公司都加入其中。

  Master Go作为中国版Figma的热门选手,也得到头部基金的背书。2021年10月,Master Go所属公司蓝湖一年内拿到四笔投资,在C+轮融资时,拿到GGV和红杉的10亿元。作为设计师,姜勤的体验是,Figma插件比较多,协作方便,生态感更强;Master Go基本是照搬Figma,费用便宜。最后他们公司决定使用蓝湖旗下的Master Go。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姜勤直言,「Master Go体验不是很好。」具体表现为,Bug比较多。「比如我们从Sketch将文件迁移过来之后,字体丢了,很多类似投影的效果也没了。我们提出的一些需求,也没有得到解决。」某种程度上,公司使用设计工具是在做视觉资产的生产和管理,所以他们最看重生态稳定。Web服务完全依赖账号体系,除了大疆遇到的这种黑天鹅事件,他们更担心假如平台倒闭,软件没人维护,设计文件无法迁出,这才是致命要害。这也是设计师之前偏好Sketch的原因,即便哪天出现问题,至少本地已经下载的当前版本可以照常运行,设计内容没有丢失的风险。

  不过Sketch的缺陷也很明显。除了之前提到的文件分享过程复杂,Sketch对电脑性能要求更高,文件稍微大一些,就会出现卡顿。这是Figma和Master Go不会遇到的问题。如此综合比较,Figma的性价比就显现出来。所以,当Figma被Adobe收购的消息爆出,设计师圈随之地震。姜勤解释,虽然Figma创始人Dylan Field在收购公告中说,目前没有改变Figma定价的计划,但他们最担心的还是收费问题。「Figma对个人设计师比较友好,免费使用,只向团队收费。但Adobe的作风是,谁用都要钱,而且不便宜,一年几千块。我们比较在意的是,受Adobe的影响,Figma之后会不会收费更贵。」

  02

  Figma是这样一种toB产品:它所服务的公司都拥有海量用户,尤其那些科技巨头,旗下的数字应用活跃用户动辄以亿为计。

  用户越是频繁使用这些APP,对产品设计的要求就越高。Dylan Field在一次访谈中甚至说,「设计已经成为一场军备竞赛,人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雇佣设计师。我们看到更多的人开始思考,设计思维在他们组织中的作用,以及如何真正使创新成为公司每个人都参与的核心引擎。」

  他在事后总结Figma成长轨迹的时候,曾以一个指标来证明他的观点,那就是企业中设计师跟开发者的比例。以IBM为例,2012-2017的5年之间,这个比例从1:72提高到了1:8。而硅谷的不少公司,每1个设计师只对应6名程序员,个别公司这个比例甚至达到惊人的1:3。设计师的重要不仅仅体现在,他们的美学创造性,产品经理和开发是否能将创意落地实现,这也是关键。姜勤解释,早年没有专门UI设计工具的时候,设计师主要使用的工具是AI。基本上每次更新设计稿,都得压缩打包共享给团队成员,之后他们有反馈会另外截图和标注。设计完成的作品还要给开发切图,过程确实比较繁杂。

  数字应用大行其道的当下,设计工具的确要考虑多人参与、复杂的设计系统及团队协作的需求,相当于可以让更多成员参与到设计过程。所以,Dylan Field创办Figma的愿景是,「消除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而且他们没有像Sketch和Adobe XD那样,做本地化服务,Figma*天就基于网络浏览器运行,「轻量级」的工具,天然具备多人协同属性。这也帮它收获了很多非专业设计师的忠实粉丝。

  Adobe 数字媒体业务总裁David Wadhwani就提出,Figma 的客户是新的用户群,他们不是设计师,主要是软件开发人员和产品经理。但姜勤并不认为,Figma的实时协作一定能得到正向反馈。「一直被人盯着修改,这个过程也挺难受的。」

  03

  创业10年,Figma在2020年才获得业内认可,全球用户使用率快速增长,也获得资本追捧。在此之前的漫长时间,其实都在缓慢而艰难的爬坡。2012年8月,Dylan Field和Evan Wallace成立Figma,他们并没有明确要创造的产品是怎样一种功能,对未来的形态没有明确的想法,虽然第二年就拿到一笔种子投资,但前三年他们都处于混沌不清的状态,既要寻找方向,又要努力找钱,还得应付管理难题。当时Dylan Field只有20岁,刚刚从布朗大学辍学。

  直到2015年12月,Figma终于发布了Beta 版,被认为是「部分功能对标了Photoshop」。2016年,产品正式对外上线;2017年推出付费服务。虽然当时市面上已经有Sketch和Adobe XD这样的本地软件,Figma基于Web的服务还是在市场迅速占领一席之地。Dylan Field后来在访谈中反思了Figma推出产品的节奏,「我们的行动太慢了。」他告诫更多创业者,不要追求*,「*主义就像敌人一样,总是在做假的干扰和对比」。

  尽管早年Figma的成长有些龟速,但因为他们精准地抓住了两个层面的目标客户,最后逆势增长。一是,Figma早年通过服务几个标杆客户,找到公司的共同需求,实现产品快速标准化。比如Airbnb这样的客户,是公认的设计师文化主导的公司,他们对产品质量和功能要求非常苛刻,几乎可以代表设计师最高水准,服务好Airbnb就能满足大部分公司的需求。服务微软,则帮助他们打开收费市场,因为对方反馈,「免费的产品,我们觉得不安全。」

  2018年,Figma的客户名单就已经包括了Airbnb、Dropbox、Uber、微软等这些明星公司,而且他们基本是从Sketch迁过来的。Figma做的第二件事,是找到设计领域的KOL,那些真正在社区中有影响力的专业设计师,跟他们交流,打磨产品。Dylan Field亲自在Twitter找到设计领域的大咖们,挨个私信,约出来当面聊天。这也是后来Figma社区氛围做得比较好的原因之一。2020年,Figma的全球使用率超过Sketch,估值达到20亿美元。2021年6 月,Figma拿到2 亿美元的融资,估值即飙升为100 亿美元。最重要的是,Figma本身还是一家赚钱的公司,预计今年的收入为超4亿美元,毛利率高达90%。即便是200亿美元的高价,Adobe仍然认为自己捡了个大便宜,如果不是股市低迷,他们可能都没机会促成这笔交易。

  榜单收录、高管收录、融资收录、活动收录可发送邮件至news#citmt.cn(把#换成@)。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