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3 15:55 投资界
上海又一笔Buyout诞生了。
本周,全球规模最大且历史悠久的私募股权机构之一——安宏资本(Advent International) 正式宣布,已从餐饮集团Wagas创始人手中收购60%的股权,具体财务条款未披露。收购完成后,安宏资本成为Wagas的最大控股方,Wagas创始人仍将继续管理集团日常工作。
有知情人士向投资界透露,此次交易中,Wagas估值约5亿美元,较此前的8—10亿美元有一定幅度的下降。对此,安宏资本与Wagas方面表示“不予置评”。
起家于上海,大众对Wagas并不陌生。1999年,在沪工作的丹麦人John Christensen创办了主打西式轻食简餐的Wagas。20余年间,走着北欧极简风的Wagas逐步发展为一家集沙拉、意面、三明治、果汁、咖啡等多元品类的连锁餐饮品牌,还陆续推出了Baker&Spice、LOKAL、Funk and Kyle等多个耳熟能详的餐饮子品牌,在中国坐拥250家门店,是不少年轻白领的就餐选择。
疫情的洗礼下,越来越多餐饮老板愿意拥抱VC/PE,叠加战争、美元加息等宏观因素,当下不少餐饮企业的估值正处于历史低点。正如番茄资本创始人卿永向投资界所说的那样:“现在肯定是投资餐饮的最好时机,等疫情过去了,好的品牌又将会一票难求。”
这家PE在上海做了一笔Buyout
收了Wagas六成股权
时间倒回到1999年,做物流的丹麦小伙John Christensen来到上海工作,开启了一段崭新旅程。
彼时,中国市面上主打健康轻餐的品牌屈指可数,John也常常苦恼于找不到合口味的三明治。于是,他决定自己开一家西式简餐厅,第一家Wagas(沃歌斯)就此诞生。两年后,来自澳大利亚的华裔女性Jackie Yun也加入到了Wagas,并在之后成为该品牌的合伙人。
以“健康饮食开启美好生活”为品牌理念,Wagas某种意义上开创了国内健康轻食的概念,通过推出能量色拉、意面、三明治、咖喱饭、创意的鲜榨果汁、精品咖啡等餐品,影响了一部分人的饮食和生活方式。Wagas曾公开表示,自己的企业文化里有浓厚的丹麦元素,其中很大原因基于创始人John是丹麦人,因此Wagas也拥有浓厚的北欧风格——极简而冷淡,这也引来不少食客前来就餐打卡。
具体到经营上,Wagas主要选址在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商圈和中高档写字楼附近,平均客单价在80元左右,消费群体以25-35岁的年轻白领为主,八成用户为老客户。在多年前的一次采访中,Wagas高管还曾提到,Wagas坚持不做加盟,也不接受第三方投资。
除Wagas之外,这家餐饮巨头旗下还有一系列餐饮子品牌,包括全天候休闲餐饮品牌Baker & Spice、实验性时尚餐厅品牌Funk & Kale、以及轻食酒吧品牌LOKAL、咖啡品牌UNO Coffee等等,它们稳踞上海和北京市场,并且足迹遍布中国其他11个城市,累计开出了约250家门店。
然而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餐饮业大受冲击,Wagas也不例外,市场曾多次传来其寻求出售的消息,直到2021年下半年达到高潮。这年11月,彭博社报道称,肯德基母公司百胜中国控股有限公司 、菲律宾餐饮品牌快乐蜂(Jollibee)、汉堡王母公司餐饮品牌国际(RBI)以及其他私募股权公司,都在考虑竞购Wagas。
2022年2月,事情逐渐有了眉目,安宏资本的身影也在此时浮现——彼时彭博社报道称,安宏资本正在就收购Wagas进行高级谈判,后者正在寻求8-10亿美元甚至更高的估值。
如今一切尘埃落定,安宏资本拿下了Wagas多数股权。
安宏资本,在国内VC/PE圈或许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成立于1984年,安宏资本是全球规模最大且最富经验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之一。今年5月,安宏资本刚刚完成一笔超级募资——安宏十号全球私募股权基金/Advent International GPE X(十号基金)已完成募集,达到了250亿美元的募资上限,新基金将进一步加大在大中华区的投资与布局。至此,安宏资本总管理资产超1000亿美元。
在中国,安宏资本已经留下诸多足迹,缔造了高端床垫爱梦集团、国内最大的胶囊制造商之一广生胶囊等多笔经典Buyout。过去10年中,安宏资本在大中华区等市场投资了近100亿元人民币,重点关注零售和消费品、医疗健康以及商业服务行业,尤其是过去三年其在华的投资总额超过了此前七年的总额。
“现在是投餐饮最好的时候”
Wagas降估值出售,不过是餐饮企业疫情下求生存的一缕缩影。
回想前两年,在新消费的风口中,伴随着面馆、烘焙、咖啡、小吃等品类频频诞生的大额融资,餐饮这门“不性感”的生意终于走进主流VC基金的视野中来,各个品牌的估值也是水涨船高,令人直呼“看不懂”。
但这份热闹很快便戛然而止,消费投资集体入冬,VC/PE也紧急撤离餐饮投资。“去年上半年餐饮赛道还很热,下半年热度就降下来了。”番茄资本创始人卿永向投资界回忆,“现在看餐饮的投资机构还是非常少的。”
投资机构的变化进一步传导至创业端。不久前,一位从事餐饮新消费的创业者朋友告诉我,他刚出来创业时正逢新消费投资风口,他的项目第一轮融资就受到了大批一线机构的争抢,“有的甚至连DD(尽调)都没做,但现在情况不同了,投资人不再出手。”
我们也看到,遭受疫情重创的线下餐饮因现金流紧缺改变了对资本的认知,为了活下去开始接触资本市场募资,餐饮上市潮浩浩荡荡。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甚为骨感,绝大部分餐饮企业还排在IPO大门前,漫长地等待着。
当买卖双方都无法给出有说服力的估值建议,很多创业公司进入了漫长的融资进程,有的早已悄悄倒下。“对于大多数餐饮品牌而言大势已去,纵使疫情过了也不会恢复,唯有那些已经具备规模且非常刚需的餐饮和极具品牌厚度的高附加值餐饮才会留存下来。”卿永说。
他坦言,中国餐饮的并购市场还远远不成熟,“没有职业化的团队并购过来,大概率会衰落,除非并购方自己有很强的专业和产业积累。尤其中国创业还处于个人英雄时代,离真正实现职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Buyout在国外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运作方式,但在中国,Buyout还处于十分早期的阶段。的确现在大多数餐饮标的的估值都在合理区间,但PE做餐饮Buyout在短期几年内还不能大规模实现。”上海一位投消费的PE合伙人如是说。
眼前,一级市场寒意仍在蔓延,但还有一批投资人坚持探索着餐饮与消费投资,他们心态从容——随着泡沫退去、估值降低,现在反而是投资餐饮的最好时机,此时出手优质标的更有望收获丰厚回报。
榜单收录、高管收录、融资收录、活动收录可发送邮件至news#citmt.cn(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