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3 10:36 微信公众号:价值研究所
PC市场的寒冬,比想象中更冷一些。继二季度全球PC出货量创近9年*跌幅之后,三季度市场继续萎缩。
过去两天,IDC、Canalys和Gartner三大机构先后公布三季度PC出货量数据。其中,IDC的《全球PC市场季度追踪报告》指出,三季度全球PC出货量为7430万台,同比下降15%,回到十年前的水平。然而,IDC的报告已经比另外两家机构温和许多,Canalys和Gartner给出的数据更加惨不忍睹。
Canalys的报告显示,三季度全球PC出货量为6940万台,同比下降18%。其中,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出货量分别为5470万台和1470万台,同比分别下跌19%和11%,笔记本的出货量跌幅更为严重。而根据Gartner的统计口径,三季度全球PC出货量同比下滑了19.5%,创下近20年*跌幅。
三大机构的统计虽有出入,但总体趋势是一致的,PC市场的危机变得愈发严重。
2022年就剩最后一个季度,PC行业的前景会不会好转?有没有止住颓势的法子?风暴中心的一众PC厂商也在苦寻答案。
01
寒冬未完,PC市场延续探底之旅
市场的寒气,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都深有体会。但要说最受伤的,肯定是中游PC生产厂商。
联想财报显示,今年二季度智能设备业务集团营收同比下跌3%,PC业务明显拖了后腿。而主营业务的收入下滑,直接拖累了联想集团总营收水平。数据显示,二季度联想实现收入1120亿元,同比增幅是可怜的0.2%,增长接近停滞。
CEO杨元庆在财报电话会上强调,联想二季度业绩下滑,主要受PC和服务器市场萎缩影响。其中,中国市场收入同比下滑了11%。
惠普和戴尔这两个老对手,情况同样不妙。
二季度,惠普营收同比增长3.9%至165亿美元,但净利润同比大跌19%至12亿美元。从营收结构来看,惠普个人消费部门营收同比下滑6%,总营收之所以能保持增长,主要靠商业部门支撑。其中,惠普二季度PC总出货量同比下降了17%,笔记本电脑的出货量更是大跌23%。
戴尔这边,二季度总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233.7亿美元和10.99亿美元,前者同比小幅下降3%,后者直接暴跌74%。和惠普、联想一样,曾经的摇钱树PC成了戴尔的心病。该季度,戴尔客户解决方案集团中的消费者部门营收仅为33.49亿美元,同比下跌了9%。
即便是不可一世的苹果,PC生意也不好做了。数据显示,二季度Apple Mac收入仅为73.82亿美元,同比下滑超过10%。从联想、惠普、戴尔再到苹果,其产品完全覆盖高中低端PC市场。这几个头部品牌的全线溃败,意味着C端PC消费的严重萎缩,各个细分市场无一幸免。
正如前文所说,来到三季度这几家PC厂商的日子同样不好过。根据IDC的报告,三季度出货量排名前五的厂商只有苹果实现逆市增长,联想、惠普、戴尔、华硕全都同比下滑,跌幅最高的惠普出货量同比大跌27.8%。
从这个角度看,PC市场的境遇甚至比智能手机更加不妙——后者至少还有高端市场屹立不倒。
(图片来自IDC)
至于上游的芯片半导体产业和下游的经销商,虽然反射弧有点长,也无法躲过PC市场地震带来伤害。
10月7日,AMD披露三季度初步业绩,远低于市场预期和前期业绩指引的营收数据,继而引发股价震荡,单日暴跌逾13%。
AMD的报告指出,三季度其营收约为56亿美元,较此前的业绩展望下调约10亿美元,毛利率则下调四个百分点至50%。而根据彭博社的报告,华尔街分析师对AMD三季度营收预期可是高达68.1亿美元。
对于这份业绩预告,AMD CEO苏姿丰直言,PC需求下滑是营收下降的主要原因。
“三季度市场明显走弱,公司PC部门收入低于预期且供应链上库存挤压,我们不得不大幅减少处理器出货量。”
在AMD业绩暴雷的影响下,英特尔、英伟达两大半导体厂商的股价同样受到拖累,单日分别下跌5%和8%。甚至作为全球*半导体企业的三星电子,利润也因为PC需求走低而出现下滑。三星方面预计,三季度净利润约为77亿美元,同比下跌近30%。
相比财大气粗的半导体厂商,线下PC经销商抵御风险能力更弱,受本轮PC寒冬的影响也更大。IDC的报告指出,上半年PC线上渠道销量突破了60%,更多消费者抛弃了线下经销商,尤其是在购买笔记本电脑时。有上海地区的华硕经销商向媒体抱怨,今年7月份淡季的时候,“一天都卖不出一台笔记本电脑”。
算上房租、人力和水电费等运营成本,经销商的压力可想而知,PC的线下生意已经到了“水深火热”阶段。
PC行业为什么会沦落到这种地步?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其实没有什么新鲜答案。
02
疫情和手机是PC卖不动的罪魁祸首?
回顾PC行业近70年发展历程,遇到过的低谷真不少。
从历史增长曲线来看,上世纪80年代至千禧年之初,全球PC出货量保持长期增长趋势,基本实现每隔十年翻一番的节奏。但到了2011年,出货量触顶,开始连续多年的回调。直到2020年,疫情爆发和居家办公兴起,PC需求才有所升温,重拾上涨势能。
即便在*时期,PC行业也经历了几个小低潮。中信证券统计的数据显示,整个80年代,市场上发布的新品PC超过850款,1984年一年就发布了近180款新品,创下历史纪录。但到了90年代,发布新品数断崖式下滑至220款。
彼时,由于小型计算机功能迭代进入缓冲期,初代用户完成普及、新用户群又尚未成熟,加上CPU等核心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PC行业的发展瓶颈已经隐约可现。以史为镜,如今再度陷入凛冬的PC行业,也遭遇了和当年类似的难题。
表面上的问题,是全球经济下行和通胀飙升。消费者钱包缩水,自然不愿意为PC这种耐用且昂贵的电子产品砸钱。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截止今年8月份,全球超过半数国家通胀率超过8%。撇开通胀长期失控的部分第三世界国家不谈,全球头号经济体美国8月份CPI达到8.3%,欧元区突破了9%,占全球经济总产值80%以上的G20国家平均通胀率超过了6%——这还要多谢中国、日本、沙特三个低通胀国家拉低平均水平。
通胀高企,消费者手里的钱购买力下降,要掏钱买PC这样的“大件”时自然要多加掂量。雪上加霜的是,受原材料价格上涨、上半年芯片短缺影响,年内的PC价格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涨。
Canalys的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售出PC均价同比上涨约18%至874美元/台。台积电、三星等晶圆代工企业从去年开始多次涨价,富士通也在今年二季度宣布对PC服务器涨价10%-30%,都加重了PC厂商的负担,并最终将压力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不过往更深层次看,缺乏技术革新,移动设备功能不断升级取代了PC的地位,才是消费者不愿更换新PC的根本原因。
在2011年,淘宝移动端用户还停留在千万级别,约为PC端的16%,移动端交易量更是只占8%。但现在,PC和移动端的地位早就在发生逆转。
2014年,百度宣布移动搜索用户规模超PC端,淘宝、天猫和淘特三大淘系电商平台如今也坐拥数以亿计的移动端月活。曾经只能打开PC,在网页上完成的购物、订酒店、买门票、看视频等操作,现在已经全面转移到移动端。
此外,在疫情的催化下,远程办公兴起,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功能也随之升级,PC逐渐失去办公这最后一块阵地。比如钉钉等软件提供移动端在线会议功能,石墨文档、微信文档和WPS都有移动端的协同办公功能,PC在办公场景中的重要性被不断削弱。
尴尬的是,面对愈发强大的移动端设备,PC的技术革新却在原地踏步。在知乎“为什么大家现在都不换笔记本电脑?”这一问题下方,热门的高赞回答只有短短一句话:“因为性能够用了”。
不得不说,这一个问题和智能手机如出一辙,挤牙膏般的技术更新和各种花哨的外形完全无法征服挑剔的消费者。事实上,很多厂商已经开始反其道而行——对功能和设计语言做减法,以简洁性作为新卖点。
戴尔在2022 CES展会上发布的XPS 13 Plus笔记本电脑就打出了极简设计理念,对键盘、触控板、显示屏等环节都做了简化。比如屏幕去掉粗边框,就连B面的Dell logo都被剔除。触控板同样启用无框式设计,甚至连SD卡槽和耳机接口都被去掉,仅保留两个USB-C接口。
然而,也不是所有用户都对极简设计理念买账。在戴尔之前,华为和联想也推出过单边无框产品,可惜并没有明显带动销量。诸如YOGA Pro 14s和MateBook X Pro 2022等产品,也并没有成为大爆款。
想重新调动消费者的热情,PC厂商还需要继续努力。
03
厂商自救之路:
产品、生态、营销、服务全升级
PC市场很不景气,好在各大厂商还没有放弃。从抢发新品和打造硬件产品生态,到营销、售后服务的全面升级,憋屈了大半年的PC厂商们希望借年底旺季一扫颓势,拯救一下岌岌可危的年度KPI。
在新品研发上,针对细分领域、不同使用场景的产品,以及复合功能电脑成为一个突破口。
华为在上个月的发布会上推出了二合一笔记本华为MateBook E Go,提供8GB+256GB、16GB+512GB以及16GB+512GB三种配置,售价4199元起。支持智能中转站、多设备通信共享等功能,还有120Hz刷新率,是这款新品的主要卖点。
PC霸主联想也不甘人后,10月9日官宣开启2022新款联想小新Pro 16预售。这款全新的笔记本电脑首发价6299元起,价格诚意满满。除此之外,联想还打起了主机的主意,在10月11日新鲜发布拯救者刃系列2023款主机。首批发布的产品包括刃9000K 2023和刃7000K 2023,预计会在双十一期间正式开售。
根据雷科技(ID:leitech)的报道,联想的拯救者刃系列将采用全新的设计语言,在配置上也丝毫不含糊:搭载3D Mesh前面板,内置ARGB 幻夜魔光 LOGO 以及风扇,还有HALO 设计 CPU 一体式水冷头,主打硬核电竞风。
从性能来看,英特尔的13代酷睿处理器和英伟达的RTX 40 系列显卡能满足绝大多数电竞玩家的需求,但预计售价也会比年初发布的2022款有所上涨。
此外,PC厂商还要发挥自己的长处——继续完善那些无法复制到移动端的功能,让PC保持独特性。
虽然移动互联是时代潮流,但PC依然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大屏幕和出众音效系统能提供更好的影音观看体验;诸如Adobe全家桶等功能软件也没法在移动端顺畅运行,这就意味着上班族不可能完全抛弃PC。
厂商应该做的,是继续在算力、影音系统、多屏交互等优势领域深耕,持续提升性能,改善用户体验。
当然,PC和移动设备并非水火不容——打造完整的PC、手机、IoT设备生态链,就被各大厂商写进日程表。
国外的苹果,国内的小米和华为,都构筑了完整的智能生态,软硬件全面打通。以小米为例。二季度财报显示,小米AIoT平台连接设备数达到5.27亿台,同比增长40.7%。
要知道的是,实现手机、PC再到智能电视、智能音箱等IoT设备的互联互通,还有助于提高用户黏性。
浏览知乎、微博等社交平台就能发现,对电脑品牌并无明显喜好,但为了凑齐一个“苹果全家桶”而购买Mac的用户不在少数。答主“Skyler Shu”就直言,苹果产品的连续互通体验十分友好。
“从一台设备切换到另一台设备工作非常方便,比如我在iPhone的Safari浏览器看一份文件觉得屏幕不够大,马上可以用程序坞切换到Pad或者Mac上面。”
至于服务和营销方面,讨好年轻人成了PC厂商的头号大事。
根据艾瑞咨询的调查,比起那些硬核宣传语和只有行内人能读懂的专有名词,大部分对电脑一知半解的消费者更希望厂商在打广告时学会“讲人话”。报告显示,51.9%的消费者认为电脑数码产品宣传要做到“产品介绍清晰易懂”,也有46.9%的人认为“内容简洁明了”是最重要的。
有鉴于此,PC厂商也应该更新自己的营销策略。比如采用更简单直接的宣传话术,以及更贴近年轻人生活的广告场景。
(图片来自艾瑞咨询)
至于服务端,长期受到厂商和经销商忽视,同时也一直遭到消费者诟病,早就到了升级、改革的阶段。
根据美国Bluecore去年发布的一份报告,除了苹果外,其他主流PC厂商都有超过50%用户给售后服务打出4分以下的分数(满分5分)。虽然此类调查很难完全排除主观因素,但PC售后服务质量不佳也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Bluecore的调查,厂商主要应该从客服响应速度、延保比例、维修时间几个环节进行改善。尤其是和客服沟通困难、回应不及时等问题,对消费者观感造成很大影响,应该及早解决。
好在,如今很多厂商已经和线下经销商、电商平台展开合作,搭建售后服务体系。既然PC市场萎缩给上下游各个行业都带来了严重冲击,各方也应该通力合作走出困境。
04
写在最后
在我们不断叩问为什么PC越来越难卖,为什么年轻人都不喜欢换电脑的时候,或许历史早就给出了答案:IBM的Model 5150,微软的Windows系统,英特尔的8086芯片,乃至1947年诞生在贝尔实验室的*晶体管,这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和产品,我们已经许久没有看到了。
失去技术驱动力,对科技行业来说如同失去氧气。
1982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没有人——IBM研发的Model 5150,这台PC鼻祖,战胜了各路红人成为那一年最受关注的划时代之作。而Model 5150提供的开放性架构,也直接带动了PC行业的革命,各路厂商百花齐放,PC成功走进千家万户迎来*时刻。
40年间,PC行业经过几个轮回,走到了最艰难的时刻。如今,IBM已经不再捣鼓PC生意,英特尔推出新款GPU还搞起晶圆代工,微软转向B端靠云计算大赚特赚,苹果跨界造车追赶风口,联想花了多年时间筹谋“3S”转型……对于它们来说,PC可能不再是一门好生意。
但PC的需求一直都在,消费者也会为真正优秀的产品买单。在逆境中,更需要有人站出来奋力一搏。
无论是推新品还是在营销、服务上寻找突破口,只要厂商还愿意尝试,愿意为PC这盘生意投放资源,对整个行业来说就是好事。
扛过寒冬,或许我们还有机会看到下一个划时代产品、技术。
榜单收录、高管收录、融资收录、活动收录可发送邮件至news#citmt.cn(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