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报告

疫情放开,餐饮消费市场回暖,你报复性消费了吗?

2022/12/16 09:39      艾媒网   


  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有关要求,通信行程卡服务将于12月13日0时起正式下线,通信行程卡短信、网页、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APP等查询渠道将同步下线。

  自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发布以来,疫情防控政策迎来重大调整,人员流动性进一步得到释放。

  北京、广州、深圳、重庆、成都、天津等城市,相继提出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餐饮堂食、酒吧、KTV等恢复营业,城市重启"烟火人间"模式,消费行业的至暗时刻已经熬过去了。加之圣诞、元旦、春节假期临近,消费需求上涨,市场回暖迹象显著。

  在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后,餐饮行业出现了哪些积极变化?本文带你了解一二。

  餐饮行业恢复明显,多家餐饮店排起长龙

  艾媒网获悉,疫情放开之后,餐饮行业迎来了一波小高潮。以最先解封的广州为例,在广州恢复堂食的首个周末,多家连锁餐饮就迎来客流高峰期。火锅、烧烤等社交性餐饮以及小吃、快餐等刚需性餐饮,恢复速度较快。

  海底捞相关负责人透露,恢复堂食的首个周末,海底捞广州佳兆业广场店就迎来了一波就餐高峰期。“周末两天,排队高峰期从下午五点半持续到近晚上十点。”周末两天海底捞广州门店接待顾客近6万人次。

  呷哺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旗下的湊湊广州总体业绩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不少餐厅排队平均45分钟以上;呷哺呷哺广州餐厅堂食恢复情况不错,位于天河区的门店在12月1日的营收比平时增长了近一倍,当天营收在全国门店排名第一。

  广州市中心各门店的“网红餐厅”摩打食堂,也在恢复堂食后大排长龙,周末的排队数量更是高达上百桌。

  美团数据显示,12月7日,北京地区到店餐饮线上订单量相比上周增长超58%,其中,火锅堂食消费恢复明显快于其他品类,相关餐饮线上订单量增长超1倍。

  餐饮板块也一扫前期下跌阴霾,12月15日,港股餐饮股多数上涨,呷哺呷哺涨3.51%、 奈雪的茶涨2.90%、九毛九涨2.06%、海伦司涨1.90%。

  各地出台促消费政策,助力提振消费信心

  为了助力餐饮行业复苏,政府也在持续出台助力企业发展的措施。

  12月6日,北京市政府网站发布《北京市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助企纾困的若干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推动经济回稳向上。

  12月8日,《广州市加快推进商务领域居民生活服务业品质化发展的若干措施》,这是在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后推出的全国首个行业发展政策,对餐饮、住宿、家政、美发、洗染等多个商务领域居民生活服务行业提供一系列扶持措施。此外,从12月8日20时至12月19日24时,广州分三轮不间断发放消费券共计3000万元,派发的消费券涵盖轻茶餐饮、超市、电商、正餐住宿、百货五大类,面值从10元至100元不等。

  12月13日,江西省商务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品牌建设促进餐饮市场主体做大做强的若干措施》,从打造品牌、推动创新、加强保障等方面出台了10条政策措施,促进餐饮市场主体做大做强。

  12月1日,宜昌市印发《宜昌市支持餐饮行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通过贷款贴息、奖励补贴、减免房租等10条“真金白银”的举措,助力餐饮业有效应对疫情影响,推动行业加快发展。

  政策逐渐趋于利好,如何抓住发展机遇也成为当下餐饮人的重点。

  堂食+外卖,线上线下融合趋势明显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受疫情影响,今年更多消费者的消费习惯逐渐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开拓线上渠道成为当下餐饮行业的重要发力点。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餐饮消费者每周外卖消费频次主要集中在5-8次和9-12次,占比分别为37.2%和25.1%。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受疫情影响,以及网络消费越发便捷,消费者外卖消费次数较为频繁。

  另外,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年底,外卖用户规模达5.4亿人,外卖收入的占比增长到餐饮总收入的21.4%。外卖缓解用户不便出行用餐的问题,帮助餐饮企业解决线下业务盈利减少的问题,一定程度提升了整个行业的营收。

  据美团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堂食恢复后,平台餐饮外卖订单和营业商家数稳步回升。12月7日-9日,相比上周同期,送往写字楼、园区等地址的外卖订单量增长了33.4%以上。

  透过数据可见,经过三年的疫情,消费习惯已然发生巨大改变,随着外卖用户的不断扩大,餐饮企业的销售模式也纷纷由以堂食为主转向线上线下多渠道融合。线上外卖外送业务与线下堂食形成良性互补,餐饮企业线上线下融合趋势愈发明显。

  “复苏以来,广州很多餐厅呈现出一边堂食火热、一边站满外卖小哥等餐的‘两旺’场景;这与疫情以来,很多餐饮企业积极拥抱数字化密不可分。”广州地区饮食行业协会秘书长文明辉表示,但也需要清晰认识到,餐饮业距离完全复苏还任重道远。尤其是当下,消费者虽然有消费意愿,但对于外出就餐仍心存顾虑。在此期间,外卖依然是兜住社会餐饮消费信心的“缓冲垫”,需要广大餐企继续深耕。

  餐企降本增效需求凸显,预制菜成行业新突破口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餐饮行业面临原料成本(41.8%)、租金成本(11.7%)、人力成本(21.3%)占比过高的问题。尤其疫情期间,企业成本压力进一步上升。据中国饭店协会数据,我国餐饮店的平均寿命只有约500天,行业集中度低于5%,抗风险能力较差。

  而预制菜可以省去原料采购、初加工时间,降低人工和租金成本,帮助餐饮企业降本增效,因而也拉动了B端预制菜需求,中国餐饮行业市场规模得到不断扩大。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餐饮行业规模为46895亿元,同比增长18.6%,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达55635亿元。2022年餐饮行业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但预制菜的发展让餐饮行业降低了因堂食业务减少而带来的影响,并为行业提供了新的盈利模式。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规模连锁餐饮企业,开始使用预制菜以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国内有超过74%的连锁餐饮品牌自建有中央厨房,超过半数的餐饮品牌研发预制菜产品。

  预制菜似乎已经成为未来餐饮行业新的增长点和消费新趋势。"这是一片广阔的蓝海。"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3459亿元,如果市场增速稳定,2026年市场规模将破1万亿元。

  餐饮连锁化加快,下沉市场有望成为行业新增长点

  在餐饮行业稳定增长背景下,餐饮连锁化趋势日益明显。近年来,各地出台政策促进中国餐饮连锁发展,简化企业申请流程,鼓励连锁化经营。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连锁企业门店数量持续上升,2021年中国连锁餐饮门店达到41641家,疫情期间连锁化进度持续加快。

  头部中式餐饮企业开始呈现出品牌化、连锁化、集团化的特征。据美团数据,从2019至2021年,中国餐饮市场连锁化率从12.8%增长至15.0%,诸多头部直营模式餐企门店数大幅增长,而加盟模式的头部餐企中,也陆续出现了更多 “万店俱乐部” 成员。

  随着品牌连锁加盟店的不断扩张,如今的餐饮市场,不仅仅只是一二线城市的品牌们在群雄争霸,企图在下沉市场分得一杯羹的品牌们也越来越多。

  西式快餐品牌有华莱士、德克士、正新鸡排等;茶饮赛道有快要上市的蜜雪冰城;咖啡市场有幸运咖,挪瓦咖啡;小酒馆赛道有小酒馆第一股海伦司……

  虽然有诸多品牌前扑后继进军下沉市场,但顺利凯旋的仅是少数,大多数都铩羽而归。诸如海底捞关店、茶颜悦色关店等报道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或许在于,大家盲目地把一二线城市的模式和打法直接复制到下沉市场,引起“水土不服。”

  不同地区消费者口感不同,餐饮品牌下沉后需要因地制宜对现有产品口感进行调整和升级,而不是直接将现有的产品口感复制粘贴到下沉市场。

  另一方面,下沉市场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 " 价格敏感 "。与盛行高消费的一二线城市不同,相对有限的经济收入,使得下沉市场的消费者在消费时更为理性。此外,“下沉市场”代表的是“熟人经济”,即商品品类靠口碑相传。三四线城市缓慢的人口流动造成居民的生活圈狭窄,因而想要赢得下沉市场的餐饮品牌需要更加注重熟客的培养。

  那么,下沉市场是否还值得开拓?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下沉市场囊括200个地级市、3000个县城和40000个乡镇,人口达10亿以上,庞大的人口基数对应的就是庞大的市场流量。下沉市场存在巨大发展潜力,有望成为餐饮行业新的增长点。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盲目进军,在下沉市场掘金的同时需要“因地制宜”,在口味上适当结合当地口味,在物料上充分考虑下沉市场的生活特性,在品牌定位上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才能最大程度提升品牌在下沉市场的成功率。

  目前,防控政策持续优化以来,除了餐饮市场出现回暖迹象,民航市场也进入高速复苏的快车道,每日维持5%的增长。去哪儿平台上,自12月7日以来,春运期间机票预订量环比一周前增长近8.5倍。

  此外,影院营业率快速回升。截至12月14日15点,全国电影院营业率已超七成,2022年贺岁档总票房(含预售)已破4.9亿。为此,今年贺岁档有望进一步推升票房,见证市场复苏。

  钟南山在12月9日表示,预计明年上半年能恢复到疫情前生活状态。未来,随着消费相关扶持政策的持续发力以及被压抑的消费需求的与日俱增,我国餐饮、旅游、零售、酒店等消费行业有望快速复苏。

 

  榜单收录、高管收录、融资收录、活动收录可发送邮件至news#citmt.cn(把#换成@)。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