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0 10:50 网经社
3月17日,武汉市政府网发布《市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实施意见》。据网经社直播电商台(LIVE.100EC.CN)获悉,意见提出,培育国际消费新品牌,打造武汉服务品牌。提升商贸服务品质,增强免税店、自贸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开放性平台功能,健全对外经贸合作机制,做大进口商品集散分拨中心,推动电商直播集聚区建设,培育10个以上电商直播基地。
以下为《意见》全文:
市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实施意见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了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特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总书记考察湖北武汉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扩大内需,深化改革开放,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集聚国际消费资源,创新国际消费场景,完善国际化消费服务功能,着力打造世界级文旅观光、生态休闲滨水之城,国际化时尚艺术、活力健康大学之城和全方位数字生活、新型消费创新之城,建设引领中部、服务全国、链接全球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二、主要任务
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0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700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2700亿元,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30万人次,展会节事活动达到800场次。到203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0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7500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4000亿元,入境旅游人数达到350万人次,展会节事活动达到1000场次。
(一)擦亮武汉国际新名片
立足城市特色,塑造鲜明形象,创新消费模式,打造“心向往之、近悦远来”的人潮涌动之城。
1.依托滨水之城,构建“大江大湖+消费”格局。彰显大江大湖特色,统筹做好消费功能区规划建设,推动“山、水、城、人”有机融合。美化滨水景观,强化沿水生态保护,彰显个性鲜明、汉味突出的江城印象,构筑错落有致的天际线。厚植亲水文化,融合城市历史人文特点,建设两江四岸、东湖生态绿心等重点滨水文旅展示区,打造世界闻名的文旅观光、生态旅游目的地。
2.依托大学之城,释放“大学+消费”活力。强化“教育+消费”,打造“留学武汉”品牌。激发“人才+消费”活力,挖掘校友经济、院士经济、海归经济潜力,释放科教人才优势对消费的牵引潜能。激活“青年+消费”潜力,建设一批创意空间,创新培育一批消费业态,办好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活动。
3.依托创新之城,促进“数字+消费”发展。推动数字转型,加快建设全国数字经济一线城市,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零售消费高效融合。推动数字赋能,支持办公楼宇、住宅小区、旅游景区布局各类智慧门店和智能化设施,培育智慧商店等新零售示范应用场景。深入实施线上经济“8+3”领跑计划,有序发展在线医疗、在线文娱等数字消费新业态。
(二)培育国际消费新品牌
聚焦武汉优质商品和服务,培育“汉派”消费品牌,提高“购在武汉”“乐玩武汉”全球知名度。
1.打造武汉制造品牌。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提升本土汽车品牌知名度,突破性发展新能源汽车,提升汽车消费能级,释放出行消费潜力。培育光电子行业领军企业,稳步扩大智能终端产量和消费规模。提高生物医药行业知名企业品牌美誉度,建设一批生物医药产业项目,加快生命健康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发展大健康消费。推进“武汉制造”品牌培育行动,实施“打造名品”“培育名企”“汇聚名家”工程,大力发展城市定制商品和高级定制品牌,推动“老字号”创新发展,促进民族品牌与国际标准接轨,充分衔接国内消费需求,丰富“武汉制造”价值内涵,培育更多享誉世界的武汉品牌。
2.打造武汉服务品牌。提升商贸服务品质,增强免税店、自贸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开放性平台功能,健全对外经贸合作机制,做大进口商品集散分拨中心,推动电商直播集聚区建设,培育10个以上电商直播基地。创新商业模式,支持企业发展、探索、引进购物消费新业态,招引国际知名服务企业和品牌。强化会展服务功能,实施会展品牌“四个10”发展计划,引进知名品牌展会,做大做强本地品牌展会。打造“设计之都”,引导设计服务企业集群发展,促进武汉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提升研发设计国际化服务水平。培育零售新业态,配齐保障类和品质提升类社区业态,鼓励品牌数字化升级,推进便利店均衡发展,打造10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3.打造武汉文旅品牌。弘扬新时代英雄城市精神,发掘“家国天下”“楚风汉韵”人文风情。持续打造汉派艺术品牌,加强汉剧、楚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举办一批国际国内知名艺术节会。鼓励文化文物单位依托馆藏文化资源,开发各类文化创意产品,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读书之城”建设,办好武汉书展,打造“书香武汉”阅读品牌,建设亚洲一流购书中心。建设知名景区品牌,规划建设知名新型景区、世界一流水上乐园和水上设施,打造100个网红打卡地。打响“夜江城”夜游品牌,鼓励旅游企业开发夜游项目和线路,发展夜游相关消费,打造10条知名“夜游江城”线路和一批大型文旅综合体。丰富旅游消费领域,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培育邮轮、低空等旅游业态,释放通用航空消费潜力。培育“汉味”美食品牌,推广楚菜名企、名店、名师、名菜、名点,组织美食品鉴营销活动,推进美食老字号创新发展。
4.打造武汉康养品牌。举办国际赛事,推动武汉马拉松等品牌赛事发展,积极申办国际国内顶级赛事。培育体育消费,依托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资源,加快体育消费集聚区建设,发展时尚运动项目和延伸体育消费项目100个。完善养老服务体系,释放银发经济,开发适老化技术和产品,引进连锁化、规模化、医养结合的高品质养老服务机构,积极创建示范性老年友好社区、医养融合康复服务中心、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社区、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机构、市场化康养小镇。倡导绿色低碳消费,促进绿色低碳产品生产使用,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建设绿色宜居城市。
(三)布局消费场景新地标
加快消费载体提质升级,构建品质高端、功能完善、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国际消费场景,增强“货到汉口活”“货经汉口活”的城市底色。
1.建设“两江四岸”核心地标。以城市“山水十字轴”为核心,构建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武昌古城、汉阳古城、汉口历史风貌区,形成世界级历史人文旅游集聚展示区。打造武汉城市商脉主轴,激发城市商业活力,提升打造月湖片、汉阳龟北片、归元片,建设黄鹤楼城市地标等一批文旅购物消费承载地,形成精致互补的消费功能区。
2.提升消费集聚功能。武昌地区以环东湖片为核心,打造滨水旅游消费核心区。汉口地区以黄陂天河片为核心,加快打造面向全球的特色型空铁枢纽免税旅游消费集聚地、国际化消费集聚区。汉阳地区以环后官湖片为核心,打造生态宜居消费新区。围绕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将武汉新城打造成为引领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支撑长江中游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重要极核。支持长江新区打造世界级滨水城市形象展示区。
3.构建多元包容消费空间。提升航空路、中南中北等6个商圈建设水平,形成一批国际一流商圈。推动江汉路步行街、光谷步行街、楚河汉街等重点商业步行街业态提升,打造高品质步行街。加快打造花园道、K11广场等11条特色街区。支持九峰森林动物园等园区建设,挖掘“园区+消费”新潜力。推进武商梦时代、武汉华联(SKP)等一批大型商业综合体建设运营,打造新型标杆式购物中心。
(四)畅通国际消费新通道
以建设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为抓手,高标准建设现代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流通体系和国际物流中心。
1.建设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构建链接全球航空运输大通道,完善武汉空中通道体系,发展客货中转业务,推进机场扩容升级,加快形成天河机场、花湖机场国际航空客货运双枢纽。构建通江达海水运大通道,提升港航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力发展江海直达、沿江捎带等航运业务,提升航运服务功能,提升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集散能力。构建内畅外联陆运大通道,扩大中欧班列服务范围,力争打造中欧班列中部集结中心。推进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实施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2.完善国内直达交通网络。提升国内航线密度,打造国内航空快线,完善国内支线网络。建设“超米字型”高铁网络,加强都市圈城际铁路延伸对接,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四网融合”,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提升公路快速连通水平,构建以武汉为中心、辐射武汉都市圈的“七环三十射”高快速路网络,推动武汉都市圈出行直联直通直达。
3.优化城市公共交通布局。打造“世界级地铁城市”,力争到2030年底,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850公里,在场站综合体内导入城市商业、商务、文化服务功能,让交通枢纽成为消费产业的展示和贸易窗口。优化交通枢纽与消费载体交通对接,促进大型商业设施、大型体育场馆、文化场所、旅游景点等与市政交通互联互通。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4.构建现代物流供应体系。全面提升枢纽经济能级,大力发展临港、临空、高铁经济,加快创建“五型”国家物流枢纽,打造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建设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培育一批供应链服务龙头企业,加强各方信息共享应用,围绕供应链企业,加强金融、交通、物流等服务创新。
(五)营造开放交流新环境
以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为目的,加大对外开放交流力度,拓宽国际消费合作领域,打造国际化、快捷化、舒适化的消费环境。
1.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实施外籍人士“家在武汉”工程,完善涉外医疗机构、外籍人员移民事务服务体系配套,规范建设服务场所多语种标识,建设国际化社区。争取更多境外机构、国际性组织和国际商会协会落户武汉。提升入境消费便利度,用好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争创境外人士境内移动支付服务试点,建设出入境“15分钟服务圈”。推动城市管理国际化,改进政府门户网站外文网页,做实外文报刊、电视、广播等涉外信息传播平台。
2.拓宽对外开放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双边多边交往,每年举办5场以上重要外事活动。实施“友城常青”工程,每年开展15项友城重点交流项目。积极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稳妥推进重点领域对外开放,形成服务业扩大开放新格局。加强城市营销,实施城市形象塑造传播行动,统筹运营好海外社交媒体“武汉账号”,实施好城市形象传播项目。
3.强化区域消费联动。深化武汉都市圈城市在重点消费领域合作。推进省域消费联动,形成错位竞争、合作配套的区域消费新格局。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分工协同,推动消费产业共育共通,支撑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4.完善促进消费市场机制。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打造市场监管投诉平台。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完善质量标准和后评价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负责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商务局)负责日常工作,对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实行清单化管理,及时督促落实,定期报告工作进展。
(二)完善政策配套。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根据本实施意见出台贸易、产业、招商、会展、旅游、教育等专项政策和配套措施,在城市规划、财税金融、用地审批、营商环境、活动举办等方面加强支持。更新修编武汉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在城区更新改造和新的相关城建项目中,严格落实相关商业配套设施建设政策。各区、各部门和单位加大对各消费领域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制定各领域支持政策,推动商贸类企业“个转企”“小进限”“限上市”,构建梯次成长发展格局。
(三)加强试点示范。对照国际先进标准,支持有条件的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先行区,因地制宜建设区域型、特色型消费创新平台,打造国际消费重要承载区。加强重点项目谋划,建立市区两级项目库,谋划、储备、推进一批重点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和省有关单位更大政策支持。
(四)加强运行监测。建立健全统计监测和信息服务机制,完善覆盖商品和服务消费的统计监测体系,定期发布消费运行态势报告,及时反映消费新趋势、新情况。定期开展专业化评估考核,多维度反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进展、成效和不足。创新统计方式方法,探索运用第三方支付大数据,推动消费监测关口前移,提高运行调度精准性。
武汉市人民政府
2023年3月6日
榜单收录、高管收录、融资收录、活动收录可发送邮件至news#citmt.cn(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