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评论

PC崩溃,引发对芯片定价权的反思

2023/05/05 16:54      微信公众号:半导体产业纵横 丰宁  


  近年来,随着全球智能化浪潮的兴起,芯片已经成为现代科技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中国作为全球*的电子消费市场,对芯片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中国在芯片市场中一直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往往需要从国外采购芯片。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15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超过原油,成为中国进口金额*的商品。2020年芯片进口额高达3500亿美元,占商品总进口额的18%,2021年芯片进口额创下历史新高,达4397亿美元。即使是芯片进口受限的2022年,进口额依旧达到了4156亿美元,相当于2022年进口原油和铁矿石的总和。

  与此同时,中国还在芯片定价中面临着话语权匮乏的问题,这意味着中国只能被动接受市场的定价。以最近一年来受消费电子市场波动影响极大的PC为例:在需求旺盛的2021年,PC零部件的价格被成倍推高;需求萎缩的当下,各个产品线又都透露出阵阵寒意。

  然而,产品终归要走向市场,消费者才是市场结果的承担者和价格的陪跑者。

  01 不可控的定价

  GPU疯涨后暴跌

  2019年底全球新冠疫情暴发叠加加密货币正值“挖矿热”,致使GPU价格急剧上涨。

  英伟达的GeForce RTX 30系显卡涨势尤其明显,其中首发价为3899元的3070最高涨到12000元,首发价为5499元的3080最高达到16000元,甚至曾经1300元左右的1660 super都涨到4000+,多款产品的溢价率超过300%。

  另一边,AMD的市场份额虽然显著低于英伟达,但同期的产品溢价率也超过200%,其首发价为5099元的6800XT最高涨到了12000元,首发价3699元的6800XT甚至超过8500元。

  高昂的价格,让本有装机需求的消费者直呼买不起。

  不过,泡沫终会消散。2022年消费市场需求不振、虚拟货币币价暴跌导致“挖矿”需求骤降,显卡价格开始回落。以英伟达RTX 4080、AMD RX 7900 XT 显卡为代表的中高端产品已经大幅降价。以 Newegg上的价格数据为例,一个月前 899 美元的 Radeon RX 7900 XT 现在已经跌破 800 美元。英伟达的RTX 4090/4080也在纷纷打折促销,RTX 40全系更是买就送100美元的Steam礼品卡,等于是进一步暗降了。此外,刚刚发售的RTX 4070在德国市场的*价已经降到了不到9折,中国也下到了4200~4300元。

  可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价格真的降了吗?

  从实际情况来看,这波降价潮目前只出现在中高端显卡市场,这些显卡价格是从2021年的制高点开始下降,其实算不上真正意义的降价。另外,英伟达公布的数据显示,相比前两年,就算没有黄牛囤货,游戏玩家想升级新一代显卡也要多花约2000元。这也预示着,显卡变贵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而对于显卡价格反复波动甚至未来持续变贵这一现实,消费者只能默默承受。

  CPU价格是无法预测的晴雨表

  2022年,全球通货膨胀导致生产和原材料成本飙升,英特尔宣布从2022年Q4开始,对全线主板芯片组进行涨价,幅度10-20%左右。与此同时,AMD也上调了旗下EPYC处理器的价格,幅度10%~30%不等。

  目前全球大部分产业已经因为疫情的稳定进入了正常的生产循环,但是在CPU市场,一反疫情期间的逆势而行,开始出现萎缩。近期,来自Mercury Research给出的数据表明,去年第四季度CPU的出货量出现了历史性的跳水,包括英特尔和AMD在内的厂商的x86 CPU出货量遭遇了Mercury研究公司30年来对市场的跟踪中*的同比和环比下降,同比下降达34%,而季度同比下降达19%。

  面对PC与独立显示适配器销售量的急剧下滑,AMD采取了降低售价的策略,其 Zen 4处理器已开启降价潮, Radeon 9 7900才上市3个月,已由首发的3199元,降价至2549元,降了650元。Radeon 7 7700X也开启促销活动,秒杀价仅需2199元,甚至比定位还低一档的 Radeon 7 7700更便宜。刚刚上市一个月的Radeon 9 7900X3D在海外价格也已有所下调,目前已经降至585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000元左右,相较国行4499元有着近500元的降价幅度。

  英特尔的策略是推出中国*版产品。为此推出了i5-13490F 和 i7-13790F这两款小黑盒*处理器。这两款CPU只在中国大陆地区发售,相比于上一代的i5-12490F和i7-13700F,这两款新的处理器缓存更大,处理性能更强,但价格却更便宜。

  随着人工智能、AR/VR、高清视频传输等新型应用场景逐渐增多,对高性能电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高性能电脑却被美国以高价格、高利润配件卡着,消费者承担着莫大压力。因此,提高芯片生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具备芯片定价权对于中国来说至关重要。

  如今,SSD的价格“保卫战”已经有所成效。

  02 SSD打破高定价“桎梏”

  对SSD价格影响*的就是闪存的价格。众所周知,存储大厂每逢着火、断电,必然导致SSD的供应量减少,从而推高其价格。这种情况,常有发生。

  2021年芯片短缺严重,存储大厂集中扩产,之后紧接着的市场遇冷,使全球闪存颗粒供大于求,为了消化剩余的库存,除了进行削减产能来控制价格之外,各大固态硬盘厂商也开始了新一轮的降价抛库存。

  根据数码媒体 Tom's Hardware 在3月份对固态硬盘价格的相关数据统计:

  1TB产品:21款产品中有 17 款降价,平均降幅为 23%。降幅*的是西部数据的 SN770,降幅达到了30%左右。

  2TB产品:19 款产品中有 15 款降价,平均降价幅度为 15.3%。降幅*的是英睿达 P5 Plus,降幅达到了32.31%。

  4TB 产品:8 款产品平均降价幅度为 15%,金士顿 KC3000 降幅*,达到了 25.55%。可以说,当下无论是高端还是低端品牌的固态硬盘,几乎是断崖式降价。而这主要源于两点因素,一是PC市场需求低迷,二是国产芯片技术的提高。

  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高端SSD产品市场都被国际品牌所垄断,提到SSD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三星、金士顿、东芝、西数、英特尔等大厂,知名度极高。甚至其市场总和占比超过70%,遥遥*国产品牌,占据了大部分的份额。正是由于国际大牌掌握了市场主导权,所以SSD的价格始终居高不下。

  不过,这是一个国外颗粒占据市场的时代,也是一个国产颗粒崛起的时代。

  2022年长江存储192层3D NAND闪存量产。随着长江存储的崛起,国产SSD发展迅猛。国产存储品牌摆脱了进口颗粒的成本桎梏,开始精研起高性比的SSD产品,国产品牌的市场规模也因此不断扩大。今年年初,采用长江存储闪存颗粒的国产芯片开始大量铺货,像致态、金百达、金邦等国产厂商的存储价格也在不断下探。

  国产固态硬盘的价格如此之低,除了国产闪充芯片成本更低外,大量新势力的互相压价也是价格下跌的一大原因,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国产固态硬盘就新增了超过10个品牌,新旧品牌的交锋,令国产固态市场内卷到了新高度。部分采用长江存储颗粒的2T SSD产品已降价至600元以下,甚至比三星的1T SSD还便宜。

  在国产品牌逐渐享受到了“本土化”的红利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尝试国产SSD,消费者也得到真正的实惠。不过,国产颗粒在全球存储芯片市场的份额并不大,国产厂商需要具有好的口碑和用心做产品的态度,靠低价,不是国产SSD出路。只有多出精品,获得了用户的口碑,才是国产SSD腾飞*的底气。

  看到SSD的成绩不禁有人发问:如果中国攻克芯片难题,芯片会变成白菜价吗?

  03 多给国产芯片公司一些机会

  就芯片产业的现状来看,其实已经有很多产品降到白菜价,比如:很多TWS耳机芯片、机顶盒芯片、智能音箱芯片、WIFI芯片已经降到了几块钱。只是那些相较高端的芯片成本还迟迟居高不下。

  一个东西的价格,很大程度取决于掌握在谁的手里,芯片也是这样,造成当下芯片的成本过高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和产量。

  没有技术是硬伤,很容易被人敲杠杆,因为没有技术意味着没有产品只能进口,更意味着完全没有议价权。就像台积电的3nm代工价格之所以如此昂贵,除了原材料、设备成本颇高之外*的原因就是除它之外无人能做,这意味着使用者在为人家的技术付费、为能力付费。

  此外,提高产量是降低成本最直接的路径。这里边包含原料的成本降低、设备的折旧、效率的提升等诸多分摊因素。物以稀为贵,可代工生产的产能也是同样的道理。

  除了技术与产量之外,市场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因素。中国在芯片行业中属于后来者,这意味着它需要面临的问题有很多,除了技术的突破、生态的建立还有市场的认可等等诸多因素。

  面临国际芯片大厂成熟的供应体系和稳定的性能,中国确实不占优势,但不自主便意味着随时有可能得不到供应。时至今日,中国已经过了“造不如买”的时代。

  目前国产芯片的确面临着中低端芯片过剩,高端芯片缺乏的问题,但看到问题的同时,也要看到有价值和积极的一面,一千多家中小芯片设计企业给中国半导体产业带来活力,培育了大量的中低端芯片设计人才和产业人才,为中国芯片走向高端铺垫了基础。

  如果不给国产产品应用的机会,永远都不会有成熟的强大技术。市场能做的就是多给国产芯片公司一些机会,让他们的产品得到更多的测试与反馈,从而迭代出更优秀的产品。只有自己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拥有芯片定价权,中国才能更好地掌控芯片市场的节奏和价格,从而更好地保护本土企业的利益,促进本土芯片产业的发展。

 

  榜单收录、高管收录、融资收录、活动收录可发送邮件至news#citmt.cn(把#换成@)。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