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0 10:03 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
上半年,外贸成绩单出炉。
全国来看,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0.1万亿元,历史同期首次突破20万亿元;同比增长2.1%,与前几个月相比持续回落。而具体到6月,进出口总值为3.49万亿元,同比下降6.0%。
如何理解眼下的外贸局势?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分析,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主要发达经济体政策收缩外溢效应显现,国际市场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较多。即便如此,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外贸进出口顶住了压力、稳住了规模、提升了质量,总体是符合预期的。
类似情形也出现在各地外贸表现中。根据海关总署最新公布的数据,以万亿GDP城市为例,包括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青岛在内的城市依然扛住压力,以较高的增速,实现了对自身的超越。其中,作为外贸*大市的上海,更是刷新历史纪录,不仅以11.4%的增速高居榜首,而且同期数据首次突破2万亿元。
赶超和分化也同样在继续。经过多年追逐后,宁波进一步稳固了对东莞的优势,守住外贸第五城的席位。而从省份上看,同样作为西南沿边省份,广西进出口增速以65.2%居于全国首位,而云南则出现了12%的下降。
一种共识是,我国外贸正处于新旧动能的“换挡期”,承压在所难免,但同时也不乏增长潜力。危机中育新机,从这些引领者和赶超者身上,又能看到怎样的增长方向和发展前景?
引领
在外贸普遍面临困难的当下,上海可谓一展“老大哥”风范——本就拥有最高的基数,还实现了最快的增速。令人好奇的是,上海到底做对了什么?
细看上海逐月数据,可以发现一些端倪。今年1月,上海的进出口还处于负增长,随时间推移“渐入佳境”,累计增速一路飙高,到前5月已经上涨至15.8%。特别是到4月,增速迅速提升10个百分点至10.5%,迅速拉开与其他城市的距离。
此时为何出现如此高的涨幅?一个原因在于前期订单的集中释放。
如红塔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奇霖曾撰文指出,年前出口订单一度因疫情被搁置,年后部分企业又纷纷出海抢订单,考虑到接单到生产再到出口交货需要一定时间,之前的订单也就在3月集中出口。
这恰好对应了上海自去年以来接连不断的招商行动。
去年11月,尽管疫情政策尚未完全调整,但上海已经开始提前谋划,借进博会召开之机,拉开“2022‘投资上海’招商引资活动月”。
今年,上海又不断加码吸引外资:出台《上海市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若干措施》,主要领导率团前往东南亚、东亚、欧洲多国展开“近身”招商,在今年4月举行的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现场签约26个项目、总投资额达674亿元。
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上海新设外资企业2096家,同比增长78.7%;实际使用外资111.71亿美元,同比增长17.3%。
可以说,上海外贸的增长,与外资水平的提升紧密关联。而其中,大项目、“链主”企业的带动效应又尤为突出。
从上海外贸细分数据上看,“新三样”呈现出“井喷”之势,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分别增长171.8%、189.7%和62.6%。
“特斯拉效应”无疑发挥重要作用。去年,特斯拉对上海超级工厂进行设备升级,年产能扩产至超过75万辆,成为全球产能最高的超级工厂。而在去年被西安反超后,今年上海新能源车产量再次登顶,今年前5月以50.45万辆超过陕西的35.24万辆。
作为关联产业的锂电池产业同样受益于此。上海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杨建文曾分析,新能源汽车及其相关的锂电池,与上海特斯拉进入后产生的“鲶鱼效应”有很大关系。
这说明,一方面,外资与外贸之间存在紧密的相关性;另一方面,坚持开放导向是当前稳外贸稳外资稳增长的关键。
赶超
以外资“取胜”,上海的优势或许难以复制。对于其他赶超者而言,更关键的是顺应当下制造业的发展大势,并在其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发挥空间。
在几个增长“领头羊”当中,与一线城市并列的青岛格外引人关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青岛外贸增速高达9.2%,在万亿城市中仅次于上海位居第二。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进出口总额增长至4305万元,进一步拉近了与广州的差距。这也是自2020年以来,青岛对广州的追赶下,两市的再度靠近。
青岛如何与“制造”深度发生关系?
短期来看,今年上半年,青岛进口增速难得登上16.9%的高位,居于万亿城市首位。
大宗商品是拉动青岛进口增长的主力,其中原油进口1085.8万吨,增加57.7%,价值412.1亿元,增长29%;成品油进口352.7万吨,增加238.1%,价值121.1亿元,增长132.3%。尽管二者价格有不同程度的下跌,但并未影响总额的高速增长。
由于我国对石油需求主要依赖进口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中粮期货研究院原油研究员陈心仪此前接受采访时指出,今年以来我国原油进口持续增长,或是国内需求复苏的首要证明。
而青岛恰踩中了复苏红利——早在2018年,经过一系列建设,青岛港油品综合吞吐量已超过亿吨,在沿海港口中名列*,全国每六吨进口原油就有一吨在青岛港上岸。
油气进口受价格影响明显,长期也可能为青岛外贸带来掣肘。不止于此,“新三样”同样助推青岛出口增长,今年上半年汽车零配件出口上涨7.1%,去年汽车零配件、汽车出口更是分别增长16.6%、102.8%,背后是长达10余年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培育。
作为外贸“老三样”大市,青岛在2009年才迎来*个汽车零部件企业落地,2014年*家整车生产、销售的新能源汽车综合基地北汽新能源正式开工。到现在,产值超过千亿的汽车产业,已取代家电作为青岛“*大产业”的位置。
更具体的数据显示,2021年青岛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7.2万辆,据本地媒体报道,数量仅次于上海、柳州二市。反观“汽车之都”广州,该数量则为14.5万辆。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宁波和东莞身上。
今年上半年,宁波进出口出现了1.4%的下滑,并未能回正,但与之相比,东莞增速仅有-11.3%。同样的下行趋势下,宁波显现出更强的稳定性,也是在一季度超过东莞后,进一步确定*态势。
数据显示,宁波新能源产品出口亮眼,太阳能电池、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出口额分别增长31.1%、62.6%和34.6%。反观东莞,产品上缺乏“新三样”的拉动,又面临着传统贸易伙伴所在的欧美市场持续下滑,制造业的转型成效将关系到外贸的未来走势。
分化
除了产业因素之外,全球外贸格局的变化,同样也在更为深刻地影响着国内各地的外贸表现。
自今年以来,中西部多个外贸高增长省份都遭遇明显滑坡,而到6月,这一趋势尚未实现扭转。突出体现在重庆、陕西两省,分别出现了15%、14%的下滑,其中陕西省会西安的外贸增速为-16.9%。
此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中西部这几个省份的进出口增长主要受到全球需求萎缩、产业外迁、地缘政治三大因素影响。如富士康等电子加工企业产业外迁、美国芯片法案出台对西安集成电路的影响。
以陕西为例,1-5月外贸总额下降12.3%,表现在机电产品上,其出口占全省总值89.1%、下降13.5%,进口占全省总值64.7%,下降21.8%。其中,集成电路进口21.3%、出口下降22.8%,而其集成电路产业很大一部分来自三星西安工厂。
旧的贸易结构在退出,新的贸易结构也在进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理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所长王国文提到,眼下,远洋贸易受到影响的同时,地方贸易则迎来增长。中西部省份适应和规避外贸外资受地缘政治影响的调整需要时间,也有省份迎来增长新机。
纵观各个省份的表现,沿边省份逐渐走向外贸增长极。其中,增速前三名来自新疆、广西和内蒙古,分别增长65.2%、43.2%和32.9%。位于东北边陲的黑龙江也增长16.6%,成为东北三省外贸增长的引领者。
王国文分析指出,靠近俄罗斯的区位条件下,对俄贸易是新疆、内蒙古和黑龙江三省外贸的重要增长点。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俄贸易额猛增40.6%,达到1145.47亿美元,体现在各省上,今年1-5月,内蒙古、黑龙江对俄贸易分别增长97.58%、17.8%,而上半年新疆对俄贸易则实现了107.6%的增长。
先一步构建的通道有效发挥了对外贸的促进作用。一个例子是,位于内蒙古、承担中俄贸易65%以上陆路运输任务的满洲里口岸,上半年共查验出入境中欧班列2326列,同比增长10.7%。不久前获批将被建设为内陆货物中转口岸的俄罗斯海参崴港口岸,还将为黑龙江打通出海口。
广西则与东盟更加贴近。数据显示,上半年,广西对*大贸易伙伴东盟进出口达到1613.5亿元,增长92.6%,占同期广西进出口总值的47.6%。其中,广西对越南、泰国进出口分别增长102.6%、152.6%。
相比之下,同样作为西南沿边省份的云南,外贸总额却下降了12%。经由广西出海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无疑是二者产生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年一季度,海铁联运班列累计开行2169列,同比增长25%。
值得关注的是,外贸总额普遍偏小的沿边省份,是否有走上全国前列的可能?广西似乎正展现出破局者的模样。
榜单收录、高管收录、融资收录、活动收录可发送邮件至news#citmt.cn(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