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3 10:12 价值星球Planet
作者 | 曹双涛
“用共享充电宝一年花了1200元”。
六七年前大火的共享充电宝,最近以这种话题又出圈了。
事件的主人公王亮就职于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因工作原因需经常拜访客户,使用共享充电宝的频率极高。临近年关,王亮在计算共享充电宝年度消费报告时发现,自己一年在共享充电宝上的花费竟高达1200元。
图源:王亮朋友圈
据王亮朋友圈发布的内容来看,这1200元的支出包括使用美团、怪兽充电、街电、来电等平台的充电费用。其中美团充电宝支出占比70%,且因两次忘记归还充电宝,被顶格扣费99元。
一年千元支出的个体案例背后,近几年共享充电宝价格不断上涨已经成为普遍现象。2017年时,共享充电宝的收费标准还是1元/小时,而如今多在4元/小时,甚至部分品牌已经达到6元/小时,收费在5年多时间翻了数倍。
从当初的“救命稻草”到如今的“钱包刺客”,短短几年时间,共享充电宝行业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何价格会不断上涨?
“我被共享充电宝逼疯了”
“我快被共享充电宝给逼疯了。”
安徽合肥的消费者赵娜告诉价值星球。今年大年初三,赵娜和闺蜜相约逛街,因出发前忘记给手机充电,当手机电量只有5%时只能租借某品牌的共享充电宝。
但她在使用过程发现,一方面共享充电宝充电速度极慢,1个小时最多只充进30%的电,让人怀疑是否故意减慢充电速度,进而增加使用时长,向用户收取更多费用。
另一方面是归还充电宝时地图漏洞百出,按照地图指引前往却显示没有该品牌机器,而有的地方虽有品牌机器,但却因卡槽全满,无法归还。当天,赵娜前前后后找了4个地方,花费2个小时,才最终成功归还了充电宝。寻找过程中,共享充电宝一直保持计费,这让她觉得很不合理。
事实上,消费者对共享充电宝的吐槽并非个案。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共享充电宝后,相关投诉高达2万多条,且这些投诉集中在无法联系客服导致难以归还、恶意扣费、归还后仍在扣费、隐性收费等问题上。
更有消费者投诉称,使用某品牌的共享充电宝2小时被扣费60元,1.5小时被扣费75元。
图源:黑猫投诉
中消协公布的2023年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共享充电宝“好借难还”也位列其中。Fastdata极数数据显示,归还困难、计费不合理及价格高,是影响共享充电宝用户满意度的三大因素。
图源:Fastdata极数
不仅如此,曾被视为“刚需应急”的共享充电宝,也在被更多其他充电方式取代。不仅越来越多用户出门会主动带上充电设备,传统油车通过简单改装可搭载USB/Type-C接口,当前新能源汽车也逐渐将USB/Type-C接口做成标配,并在前后排位置上搭载更多接口,进而解决车主的手机充电焦虑。
此外,过去几年,智能手机通过如超级闪充、综合性能优化、大容量电池等方式,本身的续航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图源:CounterPoint
多方因素共同影响下,用户使用共享充电宝的频率和人数均在下降,这不仅影响着共享充电宝平台的共享充电收入,也对其他版块收入构成冲击。
围绕To C端的互联网平台,本质上做的就是DAU+切割用户使用时长的生意。不管是怪兽充电的广告收入、后续拓展的卖酒、卖口罩业务,还是哈啰单车先后上线的游戏、社交、相亲、宠物等众多业务,本质上都是最大程度利用平台流量进行变现。
用户使用数量和频率减少,意味着平台DAU+用户使用时长下滑,平台流量自然受到影响。这就不难解释,为何不管是怪兽充电的卖酒还是卖口罩业务,都并未在市场激起太大水花,而这也是共享平台难以构建出第二增长曲线的原因所在。
用户流量下滑的同时,共享充电企业还需承担高额的运营成本和设备折旧成本。杭州市消保委相关负责人曾透露,充电宝的充电枪在500次充电后,存在20%到30%的损耗。若考虑到充电、使用、环境等因素、使用寿命将会大幅缩短。
怪兽充电此前披露的财报信息也显示,2019年至2021年期间,企业移动电源的折旧成本占各年度移动设备充电服务和移动电源销售收入的7.6%、10%和8.8%。为对冲设备折旧和运维成本,共享充电宝企业只能选择提价。
这样的现象不仅发生在共享充电宝领域,哈啰单车对此前涨价给出的解释也极为相似:运维和折旧等成本增加是涨价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团当年在上调骑行卡价格的公告中也表示,涨价的原因是“硬件和运维成本的增加”。
但从本质上来看,以共享充电宝为代表的共享经济,主要依赖于互联网平台和技术,共享经济在互联网中建立平台,让各利益主体在平台上进行平等地经济交往,平台上的用户越多,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就会越大。
无法实现用户规模下,共享充电企业或深陷亏损泥潭,或通过裁员降本增效,或关停业务。如怪兽充电财报显示,其2021年和2022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5亿元和-7.11亿元。
美团在2020年4月时,曾成立2000多人的共享充电宝运维团队。但2021年7月,美团充电宝负责人高程离职,共享充电宝业务线BD则被分配到美团优选。2022年美团营收约为2200亿元,但包括共享单车、充电宝业务等所在的“新业务”板块经营亏损却高达284亿元。
面对上述困境,共享充电宝企业只能把涨价当成“全村的希望”。但涨价也很容易让共享充电宝企业陷入用户使用欠佳、纷纷远离“钱包刺客”→平台共享充电收入下滑、DAU+用户使用时长下滑→平台亏损加剧、继续涨价的恶性循环中。
共享充电宝,也是商超“打工人”
为获取更多用户,满足用户的充电刚需,进而带动平台营收增长,共享充电宝企业需铺设更多点位。换言之,共享充电宝的竞争本质上就是点位之争。艾瑞咨询数据也显示,共享充电宝的成本结构中,商户入驻成本占比最高,达到46.8%。
虽说共享充电宝历经几轮行业洗牌,竞争格局趋于稳定,但商业模式的同质化,决定了这种竞争格局很容易被打破。基于此,共享充电宝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用以争夺优质点位。
图源:Fastdata极数
一是争夺如电影院、商业街、大型商超等人流量相对较大的位置。在这些区域,共享充电宝企业不仅要承担较高的入场费,还需和终端商户进行分成。据相关媒体报道,2021年9月,为入驻环球影城,小电、街电、怪兽充电等多家共享充电宝企业曾参与竞标,最终由怪兽充电以700万元入场费成为北京环球影城首家共享充电宝合作伙伴。
重金争夺优质点位下,共享充电企业的进场费用水涨船高。如当年小电科技披露的招股书显示,其进场费比例从2018年的1%增加到2020年的16.3%。怪兽充电的进场费支出也从2019年的1.06亿元增至2020年的3.8亿元,同比暴涨260%。换言之,共享充电宝可以说是大型商超妥妥的“打工人”。
二是对于沿街服装店、夫妻超市、餐饮店来说,共享充电宝企业也需承担较高的分成比例。
安徽省阜阳市某餐饮店老板张威告诉价值星球,去年国庆前后,有共享充电宝企业与自己合作时,给到的分成比例是5:5,但他并没有答应。原因是一来2020年到2023年这三年特殊情况下,门店没有赚到什么钱;二来2023年因餐饮行业大量小白疯狂入局,店铺租金价格暴涨;三来自己的餐饮店并不缺客流,有无提供共享充电宝对获客并没有什么影响。“餐饮收银台放谁家的充电宝都是放,当然是谁跟给的分成比例高,我放谁家的。”双方陷入僵局下,最后这家充电宝企业的区域经理也只能按照3:7的分成比例与张威进行合作。
三是共享充电宝企业通过代理商模式拓展更多点位,减少企业运营压力,虽然该模式免去了高额入场费,但共享充电宝企业却需支付给代理商高达75%至90%的佣金。
同时,某共享充电宝企业代理商李强告诉价值星球,由于存在直营点位和代理商点位的差异,并面对业内竞争,共享充电宝实际并没有统一的定价,代理商可以进行随意调整。
“但2020年到2022年这三年,线下市场的情况是我们也都没有赚到什么钱。所以2023年,自然要通过涨价、自定价等方式赚钱。”李强说。
这些情况都让共享充电宝企业盈利变得更加困难。如上文所述,共享平台迟迟无法探索第二营收增长曲线,面临着严重的营收单一问题。
以怪兽充电2023年三季度财报为例,其移动设备充电收入为24.04亿元,占总营收的97.2%,广告和销售充电宝收入累计占比也只有2.77%。面对合作方高额的分成,共享充电宝企业只能通过提价,才能带动营收增长。
共享经济,只不过是个资本生意
当年共享充电宝价格相对较低的背后,本质上也是沿用互联网企业烧钱换用户、换市场份额的玩法。
2017年前后,互联网流量红利逐渐退散,获客成本增加,很难再造一个超级APP或小程序,但线下流量却仍有太多可深入挖掘之处。以共享充电宝为场景,将线下相对割裂、分散的流量聚合,形成线下线上流量闭环,挖掘用户更深层的价值,进而探索出更多盈利方式。这也是为何美团深知共享充电宝业务短期内难以盈利,却始终没有放弃的原因。
但从2017年至今,曾经备受资本追捧的“共享经济”却不断受挫。顶着“共享充电宝第一股”的怪兽充电,其股价从上市初的9.49美元/股一路暴跌至如今的0.5美元/股,而从共享单车到共享雨伞,再共享汽车、共享电动车等多种共享模式平台的暴雷、关停,均让资本市场意识到,共享经济若想真正跑通,还需长期探索。
图源:雪球
与此同时,互联网流量彻底见顶,企业纷纷追求降本增效,行业估值也从营收驱动增长逐渐转变为营收、利润驱动增长。不仅如此,2023年内外部市场环境的改变,也让资本市场面临着融资难、退出难的现实困境。
如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2023年VC/PE投资案例数量8534起,同比下降12%,投资案例规模1675亿美元,同比增加8%。市场寒冬叠加监管趋严,资本出手愈发谨慎。与此同时,资本也纷纷将目光转向如新能源、硬科技等具有长期主义的赛道。
图源:CVSource投中数据
种种现实压力下,共享充电宝企业面临资本退出或业务被砍压力。一旦资本撤退或母公司不再“输血”,就不得不面对企业现金流严重吃紧的状况。基于此,共享充电宝只能通过涨价尽快跑通盈利模型,向资本市场或背后母公司讲述“全新”的共享充电宝故事,进而减轻压力。
但涨价所引发的乱象,以及用户不满情绪加剧,又是否意味着共享充电宝真的命不久矣?
其实不然,艾瑞咨询《2023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共享充电宝行业市场规模在2023年增至168亿,并将于2028年超过700亿规模。
只是在市场规模迎来真正扩容前,如何探索更丰富的营收模式、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实现价格与服务体验的平衡,仍然需要充电宝企业不断进行思考与探索。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榜单收录、高管收录、融资收录、活动收录可发送邮件至news#citmt.cn(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