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5 15:05 美股研究社
在4月20日举行的“2024知识产权南湖论坛”上,中小企业的海外维权难题被作为一个重点问题得到关注,根据其公开披露的信息,不少中小企业甚至会遭遇恶意诉讼的霸凌。
显然,要真正做到让中小商家出海心里有底,版权这条路,必须更清朗。
中小商家面临的壁垒和陷阱
常规认知中,我们往往会觉得跨境商家侵权基本都是主观上进行的,缺乏版权意识等。但在海外的复杂环境中,中小商家出海遇到版权问题,往往和其信息差、较弱的海外运作能力、对当地相关政策法规或其他版权信息了解不全有关。比如,部分商家认知中,商标侵权就是假冒知名品牌。但实际上,即使产品本身在外观等方面没有盗用,在链接、详情页等层面出现相关信息,一样会转化为侵权风险。
对中小卖家来说,风险构成的复杂性正在上升。
首先,部分国外律师事务所会专门抓卖家在版权上的弱点,钓鱼执法。最典型的就是美国四大“流氓”律师事务所——GBC(Greer Burns & Crain)、EPS(Epstein Drangel LLP)、Keith(Keith A. Vogt)、SMG(STEPHEN M. GAFFIGAN, P.A.)。
其次,因疏忽失察导致的“无形无意”间的侵权,多表现为对相关领域缺乏严谨的调查意识。比如今年开年的第一周内,跨境电商领域就发生了将近30起TRO维权案件。其中一起是某荷兰企业旗下一款喷雾瓶产品发生外观专利维权案件——事发前,不少企业根本没想到,这个常见品类其实已在美国专利商标局专利中心注册了专利。
(图源:美国专利商标局专利中心)
最后一项风险,也和TRO有关。TRO是临时禁令Temporary Restraing Order的缩写,代表被告可能会被禁止当前销售行为和冻结资产。对中小商家来说,这几乎等同于自绝命脉。然而,由于不少中小商家依赖于平台出海,往往就会被平台牵扯进版权纠纷中,遭遇此类“不测”。
据SOURCING JOURNAL等外媒报道,今年初,起家于中国的全球快时尚巨头SHEIN发起了一项对几十个Temu卖家的诉讼,声称卖家侵犯了自己产品的知识产权。并且,SHEIN在其中几项诉讼上申请了TRO,一位卖家表示,其中一个TRO“冻结了被告的全部财务账户(甚至是与被告产品销售无关的资金),对被告的业务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
对中小商家来说,最头疼的问题是,SHEIN认为这些卖家在多个平台进行销售,使用的原创版权作品属于SHEIN,所以是侵权行为,并利用TRO禁令导致不少中小商家业务被迫中止。
但是,根据法律博主一川法律实验室整理的相关资料,跨境电商领域的“出海四小龙”中,SHEIN采用的是自营模式,其品牌全部由旗下中国供应商生产制造,版权归属显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
(图源:一川Law微信公众号)
而在去年12月,Temu在美国起诉SHEIN,其起诉信息披露了SHEIN“有针对性地修订了与商家的独家经营协议,进一步扩大了协议中的排他性要求,强制商家转让产品的图像、照片或视频的知识产权,并授予SHEIN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可撤销的独家许可”。
显然,对缺少知识产权保护的中小商家来说,风险的来源太过广泛,甚至可能就来自平台。
跨境商家维权意识在觉醒
从上述案例看,跨境商家因涉及侵权导致的处罚或后果,大致有以下三类:平台检测到侵权,产品被下架,店铺被判违规;权利人前来投诉,产品下架、店铺暂停交易;被告侵权,被法院下发TRO,业务冻结。遇到TRO,是最坏的情况。如果这问题本身并不是商家造成的,那就会白白遭受不公待遇。
在SOURCING JOURNAL的报道中,部分跨境商家披露了遇到版权诉讼后的困境:有人“不得不关闭工厂……导致500名员工中的300人被解雇”,而另一名被告“从个人信用卡中借钱支付工人的工资”,甚至有一家企业原本雇佣了大概1000名工人,但在禁令下,这些工人要么失去了工作,要么无法拿到薪水,因为商家的资产已经被冻结。
因此,跨境商家也更期待在不公平的版权诉讼中能取得更积极的结果,避免成为牺牲品。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冯晓青在南湖论坛上表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小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产权,但由于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海外维权能力,在国际市场受保护不足。虽然体系的完善需要更长时间,但目前,更多的跨境商家正在觉醒维权意识,而环境也出现了一些有利的征兆。
据知识产权信息网,今年2月,英国高等法院发布一条关于跨境电商版权投诉的裁决。事件本身是SHEIN去年在伦敦以侵权为理由,申请对Temu发布禁令,让上千名商家不可再售卖相关产品。Temu对此提出反驳,而法院经审理后认定,SHEIN未能有效证明其拥有商家的图片版权,所以终止此前禁令,恢复商家权益。
值得关注的是,SHEIN的举证关键就是前述“独家经营协议”,而英国高等法院认为商家在多平台销售是正常选择,无法证明版权的独家归属。对中小商家而言,这意味着在海外地区,他们仍可以保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显然是个好消息,也是中小商家维权的一次胜利。
并且,跨境商家正在集体萌发维权意识,不再单方面习惯于向平台或其他任何有不合理要求的主体妥协,其意识进步已远不止知识产权方面,这最终会帮助跨境商家建立更有秩序的自我保护体系。
最典型的例子是,据21世纪经济报道,自2021年5月的亚马逊“封号潮”开始,国内部分律师团队、法律科技及法律运营团队发起了“跨境电商海外权益保护计划”。该计划主要面向权益受到平台侵害的卖家,联手在美国等地发起集体仲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并争取合理赔偿。截至去年6月,已有超过10000名中小卖家加入到计划当中。
回归版权层面,根据SOURCING JOURNALD的报道,品牌对外发起的版权诉讼中,大多数品牌商,比如耐克或者Birkenstock,往往会直接把版权和商标侵权诉讼的矛头对准平台,比如亚马逊、速卖通等,而非选择针对商家。所以,合规意识高的品牌,也很清楚究竟如何在合理框架内保护自身权益,而非滥用相关法律条文。
随时间发展,跨境电商行业竞争越发激烈,商家也会期望选择经营风险更小的平台和方式。遵守合理合法的版权要求、抵制版权和法理霸凌,正在成为出海商家的共同认知。
榜单收录、高管收录、融资收录、活动收录可发送邮件至news#citmt.cn(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