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评论

“软件定义汽车”时代,腾讯找到了怎样的身位?

2024/08/21 12:03      松果财经   


  近日,广汽丰田在活动中表示,其在“合资2.0时代”已具备一系列硬核科技:领航智驾有Momenta、智能座舱有华为、无人驾驶有小马智行、电车有全固态电池、座舱生态有腾讯。

  可以看出,随着智能化建设进一步深化,车企的发展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各大科技公司的助力,而在车企的智能化链条中,不同科技公司也有不同的站位。比如,腾讯与华为一样主张“不造车”,但二者的布局有一定区别。

  据了解,目前华为与车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Tier1、HI模式、智选模式,Tier1指零部件供应,HI模式指华为向车企提供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覆盖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电动、智能车云服务等,智选模式指华为深度参与汽车整车设计到销售的各个环节。

  而腾讯则只抓住了汽车软件生态这一环,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智慧交通与出行总裁钟翔平曾多次表示“腾讯不造车,也不直接参与自动驾驶算法的研发,而是向车企和汽车生态企业提供智能汽车所需要的云、图等基础设施”。这背后究竟有何深谋远虑?

  多次强调“不造车”的腾讯,看到了怎样的行业动向?

  腾讯不造车、专注做软件背后的逻辑,也易于理解。

  首先,众所周知,当前造车赛道庞大且拥挤。近期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就表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在全球新能源车市场的份额已达到64.5%。而随着市场的日益成熟,行业竞争格局也愈发明显,从每个月公布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可以看出,比亚迪、吉利、理想、问界等品牌正在抢占高地,并逐渐形成领跑之势。

  与此同时,由于竞争激烈,相关车企的生产和销售成本持续处于高位,盈利压力也较为显著。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4年1-6月,我国汽车行业总成本为41730亿元,同比增长5%;在这样的背景下,汽车行业的利润总额仅为2377亿元,利润率下降至5.0%。另外,据了解,2023年实现全年盈利的新能源车企仅理想汽车、比亚迪、特斯拉这三家。

  而聚焦深耕互联网的腾讯,其本质是缺乏制造业基因的,若贸然进入造车行列,发展压力不言而喻。对于腾讯而言,其实更需要的是从自身的技术禀赋出发,来把握汽车行业庞大规模造就的发展机遇和红利,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对此,从自身的云业务出发,腾讯提出“车云一体、云图为基”的战略。这一战略也有其产业立足点,即汽车上云趋势。

  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下半年,我国汽车云市场整体规模达到53.5亿元,同比增长35.2%。其中基础设施市场规模为31.6亿元,同比增长43.8%;解决方案市场规模为21.9亿元,同比增长24.5%。

  具体而言,为了实现自动驾驶等高阶智能愿景等,当前汽车行业正从单车智能向车云一体持续进化,即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硬件配置提升,而是开始卷算力、算法、数据。

  如IDC中国企业级研究部研究经理杨洋所言:“掌握最多算力、算法和数据的企业可以在研发速度、生产速度、销售效率、服务体验、生态建设上全面领先,进而掌握行业的主攻权和定价权。”

  汽车行业盈利模式从制造端向软件端延伸的表现,也印证了这一点。据凯捷研究院报告,90%的车企已经通过部署软件定义的产品和服务创造新的营收来源,将19%的研发预算投入到软件相关开发和服务;预期到2030年,基于软件的营收占比将从2022年的9%增长到32%。

  显而易见,“软件定义汽车”的智能化模式正在带来新的增长红利,相关车企提升云端的生产力以实现全局的协同感知、决策与控制能力更具必要性。

  不过,尽管汽车上云前景广阔,但并非所有车企都有推进智能化水平提升的足够实力,尤其对于一些传统车企而言,汽车的智能化需要超大规模的数据体量和处理能力,自建一套支撑汽车智能化的算法私有云,需要付出的成本过高,动辄千万级别,且耗时较长(8-10个月)。

  这种情况下,与一些实力深厚的科技公司建立合作成为一种必然。腾讯也开始基于自身的数字化底座与车企“组CP”。

  据悉,今年6月,腾讯宣布与广汽集团深化战略合作,以共同打造下一代的混合云基础设施,支撑广汽集团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企业数智化、出海等多个领域的云上协同创新。另据公开数据,腾讯已经为100多家车企和出行科技企业提供云服务,其中,有30多家使用了腾讯的海外云服务。截至2024年年底,腾讯的智能汽车产品将搭载至超1500万辆车上。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汽车上云持续推进,国内云服务厂商之间的较量也来到新高度,腾讯云又该如何应对?

  汽车云竞争中,腾讯应抓住什么锚点?

  当前,在AI等新兴技术潮流的推动下,我国的云计算市场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云计算白皮书(2024年)》,2023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6165亿元,同比增长35.5%,增速大幅领先全球。

  市场竞争格局也较为清晰。IDC数据显示,2023年下半年,国内IaaS市场中,阿里云、华为云、天翼云、腾讯云和移动云为市场排名前五;PaaS市场中,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AWS和天翼云为市场排名前五。

  可以看出,腾讯的云业务属于行业第一梯队,但也直面其他云服务巨头的攻势。

  据悉,在汽车云方面,华为云主要聚焦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赛道,目前已与华人运通、禾多科技、星尘数据、赛目科技等多家自动驾驶产业链企业建立了合作,可以为车企提供全面的多样化协同服务;而阿里云在国内已服务超过70%的汽车企业,包括小鹏、一汽、吉利、长城、长安等。

  而从如今积极的客户合作来看,腾讯已经愈发难以放下汽车场景,尤其在自研大模型亟需商业化落地之际。

  具体而言,AI大模型已成为云厂商的下一个需求爆发增长点,各大厂商纷纷布局,比如百度云的文心一言、华为云的盘古大模型、腾讯云的混元大模型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模型的场景落地也成为最重要的目标。

  对此,腾讯研究院最新发布的《向AI而行,共筑新质生产力——行业大模型调研报告》也曾明确,行业大模型是大模型商业化的关键路径。大模型需深入理解物流、金融、医疗、汽车等行业,提供定制方案,才能加速与数字资产结合,拓宽应用场景。

  考虑到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腾讯云后续与各大车企的合作只会更加密切。不过,竞争当下,腾讯又该抓住怎样的发力锚点,进一步提升自身云业务对汽车场景的吸引力?目前来看,可以从以下方面发力。

  一是把握基本要素,构筑强大的云服务基底。正如前文所述,当前汽车产业已经愈发看重算力、算法、数据,这也给云服务厂商明确了基本的技术升级方向。在这一方面,腾讯其实具备一定发展底色。

  据腾讯智慧出行副总裁刘澍泉介绍,在算力层面,腾讯汽车云基于HCC高性能计算集群和星脉高性能计算网络,带来业界最高3.2Tbps带宽,算力性能提升3倍,通信性能提升10倍,计算集群GPU利用率提升60%以上。

  在数据方面,基于庞大且独有的微信社交生态、出行服务小程序生态等,腾讯云数据资源渐趋丰富,赋能整体数据库实力的提升。

  据IDC发布的《IDC MarketScape:中国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 2023年厂商评估》,蚂蚁OB、腾讯云、华为云、阿里云、金篆信科入选领导者象限。其中,腾讯云、华为云、阿里云位居中国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市场份额Top3,可以极大满足智能驾驶训练、推理及仿真场景的需求。

  二是致力于打造全流程、全闭环的智能化服务。可以看到,随着汽车行业智能化布局持续深入、消费市场的需求更加复杂多元等,一场全链路、全体验和全生命周期的体系化竞争也拉开帷幕。

  具体而言,相关车企目前已经不再局限于产品的智能化升级,而是希望产业链条的各环节都有前沿技术的渗透,以实现更为彻底的业务升级,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比如,蔚来希望通过自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实现人工智能对产品、服务、社区、研发、制造等环节的助力。

  对于汽车行业智能化的全方位布局,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程鹏也曾提出相关主张:“智能化的基础即数字化。而数字化不仅仅是产品的数字化,更是整个企业全方位的数字化。第一是营销和用户体系的数字化,这最能带来直接收益,所以应该放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首位;第二是企业决策体系的数字化,尤其是产品决策的很多内容都应该基于相关的数据来进行;第三是企业运营管理体系的数字化,这其实是企业研产供销服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的数字化,既涉及到企业内部的管理,又涉及到企业外部的协同。”

  从一些动作来看,腾讯在汽车行业的探索也来到了这一阶段。比如,今年4月,在“2024 TIME DAY·腾讯智慧出行技术开放日”上,腾讯发布了汽车行业大模型“全域智能”方案,覆盖汽车研发、生产、营销、服务、企业协同等五大核心场景。

  对此,腾讯智慧出行副总裁、腾讯智慧出行负责人钟学丹认为,“大模型在汽车行业的应用价值远不止于目前显而易见的车上体验,在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等车下场景,也有非常多的实践和应用空间”。

  结语

  总体来看,在汽车智能化下半场,云服务厂商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能切入赛道的路径各异,但核心的发展目标具有统一性,即推进汽车产业的全面升级,并从中放大自身业务的商业价值,进而找寻到更大增量。无论是华为还是腾讯,都已成为汽车智能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助力。

  来源:松果财经

  榜单收录、高管收录、融资收录、活动收录可发送邮件至news#citmt.cn(把#换成@)。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