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评论

从技术上看,中国数据内容已实现“弯道超车”

2020/12/03 10:02      IT产业网   


  www.iqiyi.com/v_1bbbrkjt930.html

       数据日益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如何科学、合理利用数据,让数据赋能内容,更准确高效地传递信息、发现趋势,愈发成为各行业人才的必备技能。优质数据内容具备哪些特征?华南理工大学有哪些数据内容人才培养秘诀?如何进一步推进数据与内容的结合?

  由2020中国数据内容大赛组委会、新浪新闻、封面新闻联合发起的未来媒体访谈节目邀请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苏宏元教授,请他分享对数据内容发展的看法,以下为访谈实录: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苏宏元

  发展数据内容,必须重视交互体验

  主持人:请您用两、三句话来概括下什么是“数据内容”?

  苏宏元院长:目前,学界较少使用“数据内容”这一概念,“数据内容”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数据内容不仅仅是指数字数据,图片、文本、声音甚至视频都在数据内容的范畴之内。

  凡是可以数据化的信息,都可以说是数据内容。数据内容形态多样,包括图表、声音、视频等,但其内容必须以数据为主,并由数据驱动。最后,在网络传播生态下,数据内容尤其要注重与用户之间的互动。

  主持人:您认为优质的数据内容,需要包含哪些要素、达到哪些标准?

  苏宏元院长:首先数据要有可信度,采用的数据是可校验的,这是质的根本,如果这一点达不到,其他再好都没有用。其次,内容结构完整,要有良好的审美体验和可读性;第三要考虑终端适配问题,尤其在设计交互时,要考虑用户的可操作性。最后需要考虑作品的导向问题,这也是衡量作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主持人:数据内容与可视化的叙事模式,与传统图文在传递信息方面有哪些差异?前者有哪些优势?

  苏宏元院长:与图表等静态形式不同,数据内容作品可以给读者带来较强的互动体验。现在国内的数据内容产品特别重视互动体验,在技术和形式上都有较大投入,生产和制作水平也很不错。

  数据内容不能局限于政策解读

  主持人:目前国内的机构媒体和互联网平台/科技公司等,在制作数据内容方面分别有哪些优势和短板?

  苏宏元院长:我很难评价具体哪些机构做得好或不好,但可以肯定的是,国内数据内容的技术、制作水准和报道队伍在短短几年间发展得非常快,尤其是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倡导下,成长很快。

  国内外媒体面临着相似的发展问题,例如商业化的问题,这个矛盾一直存在。新闻生产要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强调真实、客观等基本原则,数据内容也不例外。另外,数据内容的选题应该更丰富,视角应该更多元,我们的数据内容产品不能局限于对政策的阐释,应该多倾听反映社情民意。

  主持人:“原始数据”的获得是国内数据内容发展的最大瓶颈,目前这一情况在国内是否有改善?

  苏宏元院长:有改善,但是确实还不够,某种意义上是远远不够。首先,数据的开放度还是有限,很多数据的获取还较为困难。其次数据质量的问题,例如我们难以判断数据的真假。还有,新闻强调时效性,我们很难立即拿到新数据,对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多少有些影响。

  主持人:结合目前媒介融合趋势与大数据技术发展,您觉得如何推进数据与内容的进一步结合?

  苏宏元院长:数据和内容本来就很难截然分开。不如说,应该考虑数据怎么样更好地服务于内容生产,最终产生的数据内容作品或新闻产品不是简单的数据呈现,它要传达信息、意义与内涵。

  中外在数据内容的技术上差异已不大

  主持人:中外数据内容产品存在哪些差异?

  苏宏元院长:中外数据内容产品,在技术层面上的差异已不大,主要差异体现在选题、数据获取与数据可信等方面。

  国内疫情报道中的一些做法值得肯定、借鉴,除对疫情进行常规报道外,我们还有很多防控、科普、预测等报道。

  数据内容产品的前提是获取数据。国内数据主要来自于官方,而外国数据内容从业者则会自己收集一些数据,例如民意调查,他们的数据积累、获取能力更强。

  归纳来说,在这次疫情中,国内数据内容的视角更加多元化,但国外数据内容的数据获取更加多元化,更加注重与用户互动。此外,国内数据内容在可视化方面做了很多文章,让人眼花缭乱。国外数据内容更加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不论是文字、数据还是可视化手段,都是围绕内容来进行,这值得我们思考怎么样更好地做好数据内容,生产数据新闻。

  主持人:在数据内容发展方面,有哪些可行的中外合作方向?

  苏宏元院长:合作是有的,例如我们学院和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有多年的合作,共建了数据新闻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学院间互派老师学习、进修、讲学,同时对学术著作进行翻译。关于学生的交流则有“2+2”本科班交换生的合作办学。

  华工的数据内容人才培养之道:跨学科是关键

  主持人:您所在的学院注重文理工学科交叉,数据新闻是重点发力方向。请从学科建制和人才培养的角度谈一谈咱们学院在数据新闻和可视化方面有哪些特色?

  苏宏元院长:文理交叉、跨学科的发展是我们一直在致力追求的,当然这是有难度的。我先谈一谈整体的情况,再谈数据新闻。

  首先是跨学院建设研究中心,例如我们和软件学院共建研究机构。理工科背景的学者擅长技术手段,文科生对社会的变化更加敏感。一个好的合作尝试是,文科生提出问题并搭建研究框架,理科生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研究操作。

  另外,学院已连续几年举办跨学科论坛和沙龙,我们不仅邀请新闻传播学科的学者,还邀请来自计算机、环境科学、生物科学领域的学者一起交流。还有真正跨学科背景的青年人才,例如我们学院一名年轻老师,他已拥有传播学博士学位,现正攻读计算机学科的博士学位。有更多跨学科背景的人才,才能解决跨学科的问题。

  主持人:我们在课程设置上有何特色?

  苏宏元院长:我们注重技术因素,但定位还是新闻传播学,要以内容生产和传播为主。技术是辅助性手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内容生产和传播,这个定位非常明确,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失去了我们的优势。

  学科建设则需要抓重点,例如刚才提到的数据新闻,需要从人才方面进行投入。让数据可视化人才聚合成为团队,我现在就在做一些组织、推动的工作,比如我们和密苏里大学合作,我们成立了团队,进行合作研究。现在我们数据新闻的教学团队已是广东省的省级教学团队,我们还建设了数据新闻研究中心,现已改名为“数据分析与信息可视化研究中心”。

  学院在腾讯澎湃开设的数据新闻专栏

  团队和平台成立以来,在数据新闻领域至少有两篇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已出版6本学术著作,包括和武汉大学数据新闻研究中心合著的蓝皮书,这是国内第一本数据新闻领域的蓝皮书,还有译著《高效的数据表达》、教材《数据新闻制作简明教程》以及和《羊城晚报》合著的《数据时代的中国问题——信息智慧大数据系列报告》等。

  另一个较有特色的教学探索是慕课,我院和暨南大学、汕头大学共建的慕课已经上线,在学生中反响良好。此外,我们还和媒体开展合作,比如同澎湃新闻等以及广东省新闻学会期刊——《岭南传媒探索》合作,合作产品都是以数据新闻形式来呈现。当然我们和新浪网以后也可以考虑合作。

  我院已连续几年在中国数据新闻大赛获得两个一等奖,老师被评为全国新闻数据大赛的优秀指导老师,学院还获得了2019年最佳组织单位奖。总而言之,人才培养不能局限在理论领域,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学院师生团队连续在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上获奖

  主持人:贵院学习数据新闻专业或系统学习相关课程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数据新闻及其相关专业工作的比例,大概占多少?

  苏宏元院长:大概有10%-15%的同学,从事数据新闻相关工作。大部分毕业生是去媒体和传媒公司等,但也做数据内容相关的工作,例如推广、营销、用户画像和数据分析等,数据新闻相关的课程学习对他们都很有帮助。

  (特别感谢2020中国数据内容大赛组委会、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数可视教育公益基金对本节目的大力支持!)

  榜单收录、高管收录、融资收录、活动收录可发送邮件至news#citmt.cn(把#换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