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9 13:48 DoNews
繁华落尽,曾经风靡一时的校园贷,要彻底离我们远去了。
日前,《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下发。这意味着,转入“隐藏”阶段的校园贷可能就此会被根除。而受此影响,某些互联网小额贷款机构的庞大体量将因此大幅瘦身。
校园贷发轫于2014年,盛行于2015年。其最为流行的时候,有一份名为《2016中国校园市场发展报告》的报告显示,至少有62.26%的大学生使用过金融服务。
而它的是是非非,我们清楚的很,可谓乱象频出。深度治理,箭在弦上!
2017年,中国银监会联合教育部以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监管到来。
在监管的强大压力下,大量校园贷退出。
只是,打着“校园贷”招牌的产品退出了,撤去了“校园贷”招牌的互联网消费贷款却依然存在。某些校园贷机构,换了一身马甲,以创业贷、毕业贷、培训贷、求职贷等为名目发放的违规放贷产品依然大行其道。并且,某些面对“大众”的互联网消费贷款,依然向大学生大门敞开。
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所以,治理在继续!
这一次,《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下发之后,更加严格的监管到来。
但是,《通知》也并非堵死了大学生贷款之路,毕竟部分大学生确实有这个需求。监管,是为了更加有序。
仔细阅读这份通知,我们能有这样几个特点。
这里,我用几个数字来概括。
第一,三个“不得”。
“大学生群体”,成为小额贷款公司开展互联网消费贷款的禁区。
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将大学生设定为互联网消费贷款的目标客户群体,不得针对大学生群体精准营销,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
三个“不得”,已经没有空间余地,大学生群体不允许小额贷款公司互联网消费贷款进入。
第二,一个“加强”,两个“严格”。
并非“一刀切”。大学生合理的消费信贷需求依然能够得到满足。
对于有合理消费需求的大学生,《通知》规定:“为满足大学生合理消费信贷需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开发针对性、差异化的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遵循小额、短期、风险可控的原则,严格限制同一借款人贷款余额和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总业务规模,加强产品营销管理,严格大学生资质审核,提高资产质量。”
一个“加强”,两个“严格”,让大学生合理消费信贷需求能够得到有效满足。
第三,一个“不得”。
不是所有的机构都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通知》规定:“未经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或地方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以上这三个关键内容,筑起了围墙,规范了大学生信贷需求。
事实上,《通知》也关上了某些互联网小额贷款机构通过“大众”型产品针对大学生的大门。小额贷款公司,包括的很多。
比如花呗、借呗、白条等产品,由于“要加强贷款客户身份的实质性核验”,他们也不能再向大学生贷款。
这样,不合规的校园贷在事实上将要被根除,不管是衍生品还是“隐藏产品”。而蚂蚁集团、度小满金融、京东金融等为首的互联网小额贷款机构将受到程度不一的冲击,甚至有的会因此大幅瘦身。
虽然目前尚没有关键数据证明校园贷业务在互联网小额贷款机构业务量中的比重,但有媒体指出:“部分小贷公司对大学生的贷款占比超过6成。”这样一来,互联网小额贷款机构的业务量将失去很大的份额。
大学校园的“过度超前消费”,以及催生的一系列负面问题,将有可能会被遏止。而那些以此为主业或者校园贷业务占据重要位置的机构,未来的前景会黯然失色。
校园贷,要彻底说再见了!而在《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之后,迎来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的那些小贷公司们,该开启另一段旅程了。
榜单收录、高管收录、融资收录、活动收录可发送邮件至news#citmt.cn(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