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1 12:12
越来越多用户发现,共享单车又双叒变贵了。
初出茅庐时,共享单车作为低成本“最后一公里”解决方案,迅速积累了大批用户。2021年,共享单车用户数量达3亿人,市场规模高达320亿元,一时无两。
不久后,共享单车行业砸钱补贴、抢占份额的内卷时代结束,头部服务商纷纷以硬件与运维成本增加为由调价,从最初的0.5元/半小时、1~2元/小时,一路涨到了4.5元/小时。
时至今日,共享单车价格仍然“涨”声一片,体验却没变好,刺伤了不少消费者。共享单车越来越难找了,早高峰甚至会爆发抢车大战;打开地图看到最近的车就在身边,一抬头却发现在调运三轮车上……
然而,比找车更难的是还车。有人骑车3分钟,还车1小时;有人为了还车,兜兜转转只能骑回原位;有人明明就站在地图显示的停车区,定位却偏偏不认。最绝望的是,有些人明明只是去买了瓶水,车就没了,只能给人家花钱骑车,当个冤种。
传统模式下,客户需要花较高价钱购买单车,丢弃、置换的成本都比较高;而在共享模式下,客户以超低成本获取单车的使用权但并不占有,转换平台的成本几乎为零,容忍度自然就低,“体验差”成为共享单车逃不开的话题。
在共享经济发展初期,资本疯狂涌入,催生了共享按摩椅、共享雨伞、共享车位等五花八门的服务。然而,在市场步入冷静期后,许多企业难以为继,接二连三倒下。
无论是哪个领域的共享服务,为获得忠诚度,都需要“以客户为中心”,不断完善客户体验。
今天,我们以共享单车最大槽点之一“还车难”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推动客户体验的提升,来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投诉理由一:“每次到达目的地还要到处找还车点,这次还扣取了5块钱的调度费。”
共享单车设计的目的是为群体服务,其无桩停车、网络解锁、随走随停的特性,决定了生态圈内任何使用者的行为都可能影响整体服务体验。因此,服务商应利用平台的灵活性,运用新的创意、技术手段、商业模式,使客户、运维以及利害相关群体都参与到客户体验的优化中来。
首先,相比早期过度投放以致侵占公共区域的情形,如今显然可以通过提高复骑率、精准投放等方式,来实现客户体验与收益的双效提升。在大数据平台的支撑下,客户日常出行数据、交通情况、出行高峰期调动需求、单车运转与剩余量等数据,都能够成为单车运营策略调整的重要参考。
其次,针对客户普遍较敏感的调度费,则可以通过数据算法和人力协同优化。比如,哈啰单车推出“红包单车”,借助算法将违停区及运营区以外的单车开放给用户,以红包鼓励他们将车骑回到指定区域,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最后,政府与服务商之间可以通过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建立协同共赢关系。政府在规划公共基础设施时,可考虑共享单车的运转需求,打通其与重点交通枢纽之间的联系;服务商出资设立专用停车区域,多层停放、自动运转,减少对道路资源的占用;城市管理者则能够兼顾单车运转的共同维护与企业运营监督,共同推动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投诉理由二:“到了停车点锁车始终锁不上,还车过程中一直在转圈,最后显示还车失败。”
共享单车的客户体验触点以软硬件为主,其设计迭代直接影响着客户体验。想要解决客户痛点,需要勾勒智能共享单车系统的客户体验旅程地图,找出每种触点下的客户真实需求、发生场景、客户感受以及优化方向。
软件方面,负面反馈大多集中于“找车难”、“解锁难”等Bug。为了提升便捷性,服务商可以简化扫码功能,甚至可以在用户注册APP账号时,将个人信息加密传输至大数据平台,绑定支付信息,推出手机APP预定单车模式。至于开锁、关锁等问题,在全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大数据运用普及时,完全可以利用指纹、虹膜等生物识别技术解决。
硬件层面,核心客户痛点涉及“故障车”、“车辆被加锁或破坏”等问题。一方面,企业可以按需增设维修点、增加维修人员,提高车辆的维修速率与质量;另一方面,需要及时清除故障车辆,同时合理设置奖惩机制,加强共享单车爱护宣传,减少恶意破坏行为。
卓思认为,真正的管理应该从客户视角出发,通过设计和勾画客户体验旅程地图,厘清客户在不同关系阶段接触到的各种体验触点,以及不同触点可能产生的体验类型,挖掘客户体验痛点和需求,并推动体验的改善落地,才有可能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体验改善及运营闭环。
共享经济的世界里,不了解客户需求便无法生存。在泡沫消失,行业回归良性发展的关键时刻,更要做好客户体验的同步提升。否则,价格上去了,但服务却不尽如人意,难免被客户用脚“投”出局。
作者:北京卓思天成数据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斜杠斯莱史
电子邮箱:MKT@maxinsight.cn
榜单收录、高管收录、融资收录、活动收录可发送邮件至news#citmt.cn(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