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评论

华为、小米再较量:互给压力,都不轻松

2024/04/28 16:12      一刻商业   


  小米和华为,又一次展开了新的较量。

  在智能手机赛道,4月18日,华为Pura70仍然在没有召开发布会的情况下开售,并延续了去年Mate 60系列手机的超高热度和销量表现。

  华为的强势回归,无疑给其他一众智能手机厂商带去了压力。

  近些年,消费者换机周期不断延长,智能手机赛道进入增长疲软期,进军高端市场早已成为厂商间共识,但智能手机行业在多年内卷之下,产品同质化的现象也很明显,厂商们如今都在押注的卫星通讯、AI功能等短期内又难以成为消费者的刚性需求,推动大规模换机。

  这种背景下,中国市场,在高端智能手机阵营中地位稳固的华为和苹果,成了最大的赢家。

  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小米则是将压力给到了华为。

  今年3月底,小米发布旗下首款纯电动轿车产品SU7,迎来火爆出圈,很快行业又掀起了一轮价格战。

  4月21日,特斯拉在经历降价、涨价、变相降价等一系列尝试之后,再次拿起了价格武器,全系降价1.4万元;4月22日,理想汽车官宣,除了4月18日上市的L6车型之外,全系产品降价,价格下调幅度介于1.8万元至2万元不等。

  值得注意的是,4月23日,华为发布了问界新M5系列,同样打起了价格战。

  问界新M5系列中,增程后驱智驾版较2023年4月发布的版本降价3万元至24.98万元,纯电智驾版降价2万元至26.98万元,增程四驱智驾版降价2万元至27.98万元。

  不难发现,作为智能手机厂商中“唯二”深度参与到新能源汽车造车浪潮的玩家,小米和华为,又一次交锋了。

  当他们的竞争从智能手机这一“旧战场”延续到新能源汽车这一“新战场”,谁压力更大?谁机会更大?

  1、华为Pura70“突袭”,小米手机高端路又面临强大对手

  4月18日,在尚未召开任何发布会的情况下,华为Pura 70“悄然”开售,与此前的华为Mate 60一样,“未发先售”成了华为手机的惯用战术。当日上午10点8分,Pura 70 Ultra和Pura 70 Pro抢先开售,不到一分钟即售罄。

  华为Pura70有多火?恐怕只能用“一机难求”来形容。据梨视频报道,开售后两小时内,Pura70现货转卖已在二手电商平台泛滥,成功抢到手机的卖家转手便加价1000元、3000元。

  华为凭借着Pura70系列“突袭”智能手机市场前夕,小米对高端机型14系列开启了首次官方降价。4月6日米粉节,小米商城宣布小米14定制色外全系降价300元,小米14Pro降价400元。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小米14系列的降价,来得比往年更早一些——小米上一代旗舰机型小米13系列,去年直到618期间才首次进行了降价。

  而小米提前降价,原因很可能是,以此来对冲华为新机带来的销量压力。事实上,华为Pura70开售之后,在主流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小米14系列也很快成了用户拿来与Pura70系列进行对比的主要机型之一。

  华为这次推出的Pura70系列手机一共有4个机型:Pura70、Pura70 Pro、Pura70Pro+以及Pura70 Ultra最低起售价分别为5499元、6499元、7999元以及9999元。

  从价格上来看,华为Pura70系列相比小米14系列并不占优势,小米14系列中售价最高的机型为小米14ultra钛金属特别版,售价为8799元。

  再从产品层面对比来看,除去小米14使用骁龙8Gen3芯片、华为Pura70使用麒麟9000S1之外,两款机型从硬件上来看并未有很大差距。

  整体来看,双方在产品层面未拉开较大差距,小米依然手握“性价比”优势,但华为胜在独特的鸿蒙生态,以及旋动伸缩镜头等“黑科技”功能。

  不过放到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大盘,小米面临的销量压力,显然要比华为大得多。

  根据IDC数据,2023年第四季度,几乎仅凭借着高端机型,华为就以15.3%的市场份额来到了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的第五位。

  再到2024年以来,根据Counterpoint手机周销量追踪报告,今年国内前6周手机销量同比下降7%。分析师张萌萌指出,iPhone在高端市场受到华为竞争,又面对OV、小米承受定价挤压,整体销量陷入困境,年初的唯一亮点是华为Mate60系列的强劲需求。

  QuestMobile最新报告显示,截止2024年2月,2023年新机中的高端机型带动市场回暖,其中华为Mate60pro在激活设备数量上一马当先。

  对比之下,面对在高端市场影响力不可忽视的华为,小米手机的高端定位尚未完全站稳脚跟。

  2024年第一季度,靠着新机Redmi A3以及总体销量,小米以14%市场份额位列三星、苹果之后,夺得第三。小米14系列凭借口碑在高端市场获得一席之地,但小米手机品牌本身的高端定位仍不稳固。QuestMobile报告显示,不同于华为,小米手机用户活跃占比最大部分仍集中在1000-1999元的价格区间内。

  面对来势汹汹的华为Pura70,小米14系列目前仍只能通过降价实现“性价比”来抵御。一刻商业注意到,近日消息称面向海外的小米14T机型正处于秘密研发中,或将于9月发布。不过,远水救不了近火,在国内高端市场小米仍需要扛住压力与华为正面对抗。

  2、小米SU7声势浩大,华为系汽车也有压力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华为与小米的形势几乎逆转。

  在苹果宣布停止造车业务的背景下,小米第一款纯电轿车的定价受到全网关注。通过连夜修改定价调低2万多元,小米SU7起售价降为21.59万元,将质疑转化为流量,使得3月底的发布会几乎出圈成“车圈春晚”。发布半小时内,小米SU7即获得5万台预定,24小时候更突破了88898台。

  4月18日,雷军现身小米北京汽车交付中心,仅一分钟便吸引来10w+观众。在这场直播中,雷军透露,小米SU7当前销量比预计高3~5倍,当前合作伙伴也在提速生产。

  社交媒体平台上,有预定小米SU7顶配版的车主指出,订单交付时间比此前锁单时更加提前了。对此,小米客服回应称交付时间会进行动态调整,后期提升产能后或提前1~4周。

  小米SU7尚未大规模交付,汽车厂商的应对已经展开。4月内,小鹏G9全系最高降2万元;极氪推出了售价为20.99万元的极氪007后驱增强版;特斯拉宣布Model 3/Y/S/X全系在中国大陆地区降价1.4万元;蔚来推出最高为10亿元的油车置换补贴,等等。

  同样作为行业新秀,华为系汽车也在承受压力,其中问界M7数款车型大降最多2万元,而华为鸿蒙智行旗下首款纯电车型智界S7则在4月11日宣布增配降价重新发布。此外,如我们上文所述,4月23日发布的问界新M5,也已经祭出了价格战打法。

  与前述供应链强劲的小米SU7不同,华为智界S7去年11月发布后便因为芯片缺货、工厂搬迁陷入交付困境,随后数月销量均没有破千。

  此次重新发布,智界S7主要变化在智能化方面。余承东表示,智界S7全系都将升级为华为高阶智能驾驶ADS,其中入门款Pro版本增加基础版ADS,电池容量升级,此外三款则降价2万元。

  从智能驾驶与定价角度,不难看出华为智界S7都在力图与小米SU7站上同一条起跑线。但从效果来看,智界S7并未引起类似SU7的出圈效应。

  而在汽车业务定位与投入上,华为系汽车恐怕同样无法比肩小米的“破釜沉舟”。

  对于造车业务,雷军曾宣称,小米现金储备超1300亿元,能承受5年内连续亏损。而华为车BU业务早将实现盈亏平衡列为目标之一,早在2023年2月,余承东便曾透露,华为车BU希望在2025年实现盈利的目标。

  其外,同为互联网手机的代表性企业,华为与小米的造车理念类似,重视整车生态以及高端智能配置,希望将软件优势与汽车生态融合,但两者在入局汽车行业时采用的模式大不相同。

  与小米以身入局汽车行业相比,华为拥有鸿蒙智行智选车模式、HI解决方案模式、Tire 1模式3种模式,从各个角度提供华为的技术优势,参与造车的程度也各有深浅。

  总体来说,华为造车业务无疑在模式上更加稳健,但小米汽车在产品的最终呈现上有着更高的吸引力,更能发挥自身优势。当两家汽车产品定位重合,华为的蛋糕或面临进一步“压缩”。

  3、频繁较量,华为小米都不轻松

  从手机圈缠斗至汽车圈,过去十几年里,华为和小米你来我往的相互“diss”,早已成为常态。

  之前围绕手机竞争时,从技术到产品到营销,双方的暗中较劲几乎没停下来过,雷军和余承东这两大关键人物,更是频频上演口水仗。

  如今,双方将这种针锋相对的动作,延续到了新能源汽车赛道这一舞台。

  近半年来,两家之间同样“互cue”频繁。在智界S7重新发布前,雷军在微博上祝愿智界S7大卖,而鸿蒙智行也同样祝贺SU7上市热销,完成一番“友好互动”。但发布会上,余承东从未放弃与小米比较的机会。

  在发布SU7时,雷军曾称车厂们往往忽略手机支架,而小米要为汽车装上最好用的手机支架。随后在智界S7发布会上,余承东表示鸿蒙车机导航使用率高,手机应用全量上车,“为啥要手机支架”?

  在智能驾驶的落地上,小米SU7预计4月份开启用户测试,5月份开通十座城市,到8月份才能全国开通。针对这点,余承东又在发布会上暗讽:“华为智驾是现货不是期货,而且是最好的现货。”

  而在去年年底,华为小米刚刚经历一场“骂战”。彼时,余承东公开提到友商的“龙骨转轴”抄袭华为“双旋水滴铰链”,随后小米官博回击称技术完全不同,余承东所言均为不实言论。

  回顾发展历史,华为与小米的纷争起于荣耀、红米品牌的定位重合,荣耀希望打进“性价比”代表红米占据的中低端市场,自2014年后便开启年年“互撕”的传统,暗中diss“友商”的动作反而为新品引来流量。

  不过在华为2020年业务收缩下,近年来双方的对拼少了很多。

  如今,从高端手机到智能纯电汽车,华为、小米的产品再次形成明显的对位,频繁“互怼”重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两家企业的竞争正进入关键阶段。

  对于小米来说,小米SU7的热销将促成品牌生态的进一步闭环,也有助于从整体上促进小米品牌的高端化。雷军曾表示,小米汽车希望用15~20年时间成为全球前五的汽车品牌。

  汽车市场20万~30万的价格区间市场份额最大,小米在生态上还需补全很多,例如大多数汽车新势力重点押注的SUV车型。

  另一方面,小米手机向着高端化的目标仍需要更艰难的突围,单单小米14系列的成功并不能改变消费者对于小米的印象,仍需更多产品更能打、技术更前沿且成熟、体验足够优秀的高端机型。

  对于华为来说,车BU业务逐渐走向了正轨,成了华为新的增长曲线,但面对接下来的竞争如何扩大业务范围,提供差异化服务,是华为仍需思考的课题。

  手机业务上,华为从去年下半年实现强劲复苏,但成果同样有待巩固——由于新机型数量尚显不足,整体销量上仍比不过小米OV。

  总得来说,对两家而言,无论是在智能手机市场还是新能源汽车市场,交锋还会持续下去。

  但在这两大市场,竞争均已走向白热化态势。其中在智能手机市场,整体厂商格局已经趋向稳定,它们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继续攻占、巩固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但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行业格局还充满着变数,它们更需要思考,如何在这一市场中活下去,并且抢到更多的市场份额。

  榜单收录、高管收录、融资收录、活动收录可发送邮件至news#citmt.cn(把#换成@)。

相关阅读